首页 -> 2005年第10期

《狼》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马炳月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传统篇目。小说的叙述部分写了狼追踪、算计屠夫,最终计败毙命的过程;评论部分对“狼性”作了阐释。对于这篇小说的学习,很多老师、学生较难走出误区,把学习的各个环节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了“屠夫”是主人公的影子,究其原因,大多是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于是笔者抓住两大问题,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辩论内容及主要过程摘录如下。
  
  一、出示辩论题目
  
  (一)从本文的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即本文的主体是人,还是狼?
  (二)本文究竟是写“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必能战胜恶狼”呢,还是写“狼无论怎样狡诈、欺骗,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要失败”呢?
  
  二、辩论要求
  
  将学生分成甲、乙两组,先分组讨论,后集中准备答辩。所持观点必须在文中找到依据。
  辩论结果如难以统一,老师可提供意见,或给以暗示。
  
  三、辩论过程
  
  甲方:我方认为本文的主体是人(屠夫),因为小说叙述的是屠夫和狼搏斗,最终杀死狼的故事。
  乙方:我方认为本文的主体是狼,因为小说叙述的是狼设计吃掉屠夫,最后计败被杀的故事。
  甲方:从行文上可以看出屠夫和狼搏斗的过程,课文是按照自然段的顺序编排的,分别是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情节集中完整。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赞美屠夫的机智、勇敢。
  乙方:从整个故事情节看,狼处于主动地位,每一段的描写重点均落在狼上:第一段“缀行甚远”;第二段“并驱如故”;第三段“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第四段“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据此,我们可以把每段概括为:狼追踪屠夫——骨尽仍追——逼屠倚薪——计败被杀。
  甲方:请看故事的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开始就暗示了人物——屠夫,全文也是围绕屠夫展开故事情节,描写了屠夫遇狼到杀狼时的种种情态变化,表现了他遇狼时的恐慌、御狼时选择有利地形的机智、杀狼时的果敢勇猛。可谓形象鲜明生动,由此可以推断,屠夫是作者重点塑造的对象。
  乙方:我方认为本文主要是表现狼的贪婪、狡诈。依据如下:①本文以“狼”为标题,体现了作者的着眼点;②从行文上看,写屠夫的种种情态变化是用来反映狼的贪婪和狡诈。
  老师小结: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都是讽刺社会黑暗、讽刺腐朽势力、表达理想这一主旨来看,《狼》文显然讽刺的是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的。至此,两大问题均已辨明,本文的主体应该是狼;主题也应该概括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探究性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开启了学生开放式思维,同时锻炼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使我们老师明白:教贵有恒,只要拉紧问题这根线,放飞学生的思维这只风筝,准能把学生渡到成功的彼岸。
  
  单位:安徽颖上县南照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