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徐道生 李合胜




  在一年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和学生对此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了较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等等。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和勃勃生机。然而,当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它、评价它的时候,老实说,还有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亟待解决。
  
  问题一:传统因素过重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教育理念、评价体系、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对传统语文教学提出挑战。开展综合性学习无疑是这一挑战过程的一种途径、一种载体。它通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较多地因循了传统教学的影子。
  
  表现一:综合性学习打上了传统教材中“语文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的烙印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它更加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加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综合性学习简单地当成了“语文实践活动”来上。
  表现二:教师包办太多
  《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是:清醒的旁观者、积极的参加者、热情的支持者、公平的评判者、朋友般的监督者。然而,在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很多准备工作及资料搜集工作都由教师越俎代疱。
  
  表现三:担心“非语文”内容过多介入
  
  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就是要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整合,让学生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等多个领域,并非是让它与其他学科壁垒分明。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部分教师却囿于狭隘的语文“小圈子”,对此大胆“舍弃”。
  
  表现四:未能完全摆脱“考试”的束缚
  
  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真正在教科书中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由于受现行考试体制及评价体制的影响,很多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的能力无法在试卷中体现,致使部分教师对此或“轻描淡写,敷衍塞责”,或“删繁就简,避重就轻”,不少教师把“综合性学习”肢解得支离破碎,有的把它上成了语文积累课,有的把它上成了“话题作文”课,有的把它上成了“听说训练”课等等。说到底,这是个理念问题,也是个评价导向的问题。
  
  问题二:目标培养过于单一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同时指出综合性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因此,我们应多角度、多层面来评价综合性学习开展的好与坏、优与劣,应该在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上来进行把握。然而,在我们实际教学中,目标培养总显得“挂一漏万、挹其一蠡”。
  
  表现一:重成果展示,轻过程形成
  
  在平时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了成果展示课,有的小制作精妙绝伦,有的设计独具匠心,有的侃侃而谈,有的花样翻新。比如有位教师上“走上辩论台”这一课,设计了“中学生可以穿奇装异服”和“中学生不可穿奇装异服”的辩题,课堂上你来我往,唇枪舌战,思维火花飞溅,辩论机智凸现,气氛活跃,好不热闹。还有一位教师自行设计了“咱也当编辑”的案例,一张张精彩纷呈的手抄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我们为他们充分的准备、精彩的表现而折服,可是,我们不禁暗暗思忖:学生准备的过程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如何解决活动中存在的困难的呢?他们是否是自主参与的呢?他们是否有过合作与探究的体验呢?
  
  表现二:重形式,轻实效
  
  很多教师力图把综合性学习课上得形式新颖,高潮迭起,以此来吸引教师和学生的“眼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学生竞赛在活动中受到了哪些情感熏陶,培植了哪些创新精神,得到哪些成功的愉悦,我们却不敢恭维。如有位教师在上了“马的世界”一课后,自行设计了“说牛”案例,在课堂上有郭沫若《水牛赞殄》的诗歌朗诵,有“疱丁解牛”的成语典故讲解,有《看谁“牛”》的相声,有《如何以牛写人》的小论文,有《养牛调查报告》,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费了一番苦心,可是在学生捧腹大笑之后,不难看出,他们对活动过程中的教育价值掌握不够,学生收获到的东西过于单一。
  
  表现三:重单一目标训练,轻综合能力培养
  
  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少教师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功夫。有的把它当成了“口头作文”训练,有的把它当作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比如有的教师在上“我爱我家”时,把课文中设置的一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情境当成作文课来上,认为这有助于学生为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殊不知,除了“作文”之外,设置这个单元还有以下几个期望:培养学生探讨、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在对家中平时不被注意的寻常小物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生活的底蕴及蕴藉的情意;在活动过程中,感悟关爱,理解关爱,体验爱心,生发爱心。
  问题三:创造性东西太少
  《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材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教材当作一种模板,一种范式来生搬硬套,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学习资源、地域特点等因素进行适当的或增删,或整合,万不可按图索骥,因噎废食。
  
  表现一:教师照本宣科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是一门学问。这需要教师潜心钻研,勤学善思,找到教材与学生与目标的最佳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科学的取舍,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按照教材的设计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将学习内容当作“金科玉律”照搬照抄。而很少教师去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笔者在指导“戏曲大舞台”这个综合性学习课时,突破教材上的设计将其改为“你对戏曲知多少”、“中国戏曲面面观”、“我也来当戏子”、“中国戏曲路在何方”等几个小环节,学生们找资料、打热线、问专家、演名段、提建议,效果很好。
  
  表现二:课程资源建设滞后
  
  《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仅靠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发、建设、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把语文真正地引向生活,引向实践。笔者在七年级上、下学期分别自主设计了“顺城路改造”、“我为学校绘蓝图”、“走进银行”、“闲话非典”等综合性学习案例,学生积极参与,反响强烈。然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还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教材上有现成的案例,没必要再去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二是对新课程的开发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从下手;三是对新课程资源盲目使用,缺乏整合观念,缺乏创意。
  当然,在开展综合性学习初始阶段,出现一些问题,纯属正常现象,也许这的确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但只要我们不回避、不推诿、不抱怨,是能够找到突破这些难点的办法的。
  
  策略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师一定要研究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意图,明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取向,确立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正确的科学的教学观指导教学。正确的教学观的形成一靠学习,学习最新理论成果,学习综合性案例设计等;二靠探索,探索新的方式、途径,探索新的评价标准,开掘新的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三靠研究,研究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辨伪去妄,逐渐完善。
  
  策略二:加强集体攻关
  
  加强“案例”的集体修订和研究。一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综合性学习案例的设计水平;二是促进教师在教学信息、课程资源开发上的交流与合作,整体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水平。但同时杜绝统一教案。只有教师的案例设计提高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水平整体提高了,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活动内容等才能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读、写、听、说等得到全面提高,从而真正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有了这个“实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会重视综合性学习。而此时,我们的综合性学习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轨道。
  
  策略三:积极构建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要合理地利用好教材,更要创造性地开发、建设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组织加工,优化组合,使课程资源上升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高度。一要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课题;二是要关注学生最乐意做的事,最愿意说的话,依此来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三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丰富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
  
  策略四:提倡评价多元化
  
  教师对综合性学习应依照《课标》进行评价,促进综合性学习健康开展。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宏观评价,也可微观评价;也可考虑改革考试机制,将综合性学习纳入中考。
  我们相信,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综合性学习一定会催生语文教改的一片生机,搅活语文教改的一池春水。
  
  单位:湖北枣阳市教研室;湖北枣阳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