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标点符号的几个误用》指瑕

作者:王辉锋




  王寿昌先生撰写的《标点符号的几个误用》一文(见本刊教师版2004年第5期),对易误用的标点符号做了较全面的总结与辨析。尽管拜读后“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有几处,笔者还想与王先生商榷。
  
  一、有关“顿号的误用”
  
  在“顿号的误用”部分中,王先生对例2句是这样分析的:“2句中的‘三、四’是概数,中间不能用顿号,否则变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至于序数则可用顿号。”斯言极是。但结合全句,却让人这样理解:惟表序数的数字之间方可用顿号。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如:“这两个括号中,填‘一、一’或‘二、三’都行。”此例中,“一与一”、“二与三”并非序数,但其间却可用顿号。
  笔者认为,数字间如何用顿号,仅需强调,表概数的数字之间不可用,其它数字间均可用。亦即不必说序数间可用顿号,实际上也就是回到顿号的用法规范上去,看句内的数字之间是并列关系否,而非分辨数字是概数,准确数或序数。
  
  二、有关“破折号的误用”
  
  原文的这部分,例2句中的“临时机构多”、“服务人员多”、“辅助性人员多”虽是并列关系,但亦“都是主谓式短语”。按照王先生在“顿号的误用”部分的分析,它们之间当然亦“不宜用顿号应改用逗号”。但王先生在此处却未指出,易与前文的对应分析相抵牾。
  按王先生的分析(包括前文“顿号的误用”的分析),例1句、例2句和例3句应该如下:
  1、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
  2、精简机构后,金达制衣有限公司迅速改变了“四多一少”——临时机构多,管理人员多,服务人员多,辅助性人员多,第一线生产人员少的状况。
  3、我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
  王先生在“分析”文字中提出的破折号与冒号的误用的辨别办法是:“凡是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该句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像3句可以说‘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贡献’,而有冒号表示总说和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依此辨析法,例2句便可删去注释。但删去后,“四多一少”指什么?绝大多数读者不得而知。也就是删去注释后,该句内容显然不完整。
  引文的划线部分末,王先生以“3句”为例来说明其论述的辨析方法的正确性,显然也不够准确。
  王先生举此例的意思很明白:只要一提我国的四大发明便人人皆知。因此,删去破折号后对四大发明的注释,“该句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引文中括号系笔者加)。但准确地讲,我国的四大发明绝非人人皆知。
  因为,许多被认为是常识性的东西,有些人并不知道。
  幽默的论据是:某作家旅途中邂逅一看上去颇斯文的姑娘,两人攀谈起来。作家在介绍自己的姓时加了注释:“叶挺的叶”。姑娘大惑:叶挺的叶是哪个叶呢?作家再释为“叶剑英的叶”。姑娘仍大惑。作家无奈,写示之。姑娘恍然!不就是叶倩文的叶吗?作家大惑:叶倩文是谁?姑娘叹然:连叶倩文也不知,真没文化。
  幽默不足为证,再举一真实例子。中央电视台直播某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时,许多入决赛的歌手,硬是答不出常识性的问题,譬如《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或时代,“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下句等。
  因此,对某些人来讲,把“3句”中破折号后的注释部分删去,该句内容便不完整。
  再来看例1句。依王先生的分析,1句中冒号后的部分不可删。为什么不可删呢?王先生虽没说,但意思也很明白:删去后句子就会内容或形式不完整。但是,对熟悉《水浒传》的读者而言,冒号后的部分删去,“该句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
  也就是说,王先生提出的辨别方法,并不能准确有效地辨别破折号与冒号的误用。
  很明显,破折号与冒号的误用,存在于冒号表揭示下文的用法和破折号表注释的用法时。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辨析呢?笔者的拙见是:还应回到它们的用法规范上去。
  什么叫注释?多数人不明白时才需要注释,多数人不明白的才叫注释。只要把握了这点,句中某处究竟该用表注释的破折号,还是该用表引出下文的冒号,便不难分辨了。仍以原例句析之。
  1句中,多数人知道杨志的三个故事,故不属注释,算揭示下文,“首尾三大段落”后该用冒号。2句中,“四多一少”是什么?多数人不明白,故算注释,“四多一少”后应用破折号。3句中,多数人都明白“四大发明”是什么,其后不该用表注释的破折号,应用冒号。但是,“因为冒号要管到句号为止”,而此处用冒号,显然不能管到句末,故也不可用冒号,可仍保留此处的破折号,另在“造纸术”后加一破折号即可。
  顺便带出王先生在“冒号的误用”部分列出的例2句及对应分析。
  “2、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林则徐》、《青春之歌》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王先生的分析是:“2句中的冒号应去掉改用逗号,因为冒号要管到句号为止,而从句意看,冒号不能管到句末。”
  依笔者愚见,此处仍属冒号与破折号的误用,将冒号改为破折号更妥当。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提出的冒号与破折号的误用的辨析法,仅适用于冒号前后的内容有总说和分说关系时。因为冒号表揭示下文的作用,有冒号前后的内容有总分关系,冒号前后的内容无总分关系两种情况。如属后者,则不能依此辨析法,将冒号改为破折号,如拙文的幽默例证中。几处句末的冒号便不可改为破折号——拙文中其它冒号表揭示下文处亦如此。
  以上拙见,待王先生及其他方家正之。
  
  单位:河南新安县新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