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壳如红缯”探微

作者:桂雅丽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的误解。“荔枝壳”和“红缯”的相似点不在于两者的形状,而是针对两者的颜色。白居易所描绘的是新鲜红色荔枝,因此,写时才有“实如丹”、“壳如红缯”之说。
  大家都知道,在明喻句里,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有的在字面上点明,如“瓤肉莹白如冰雪”、“心胸像大海一样宽广”;有的是含而不露,让读者去联想,如“膜如紫绡”、“骄阳似火”等。“壳如红缯”就属于后一类,它虽未点明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但人们读后,自然就会想到,新鲜成熟荔枝的壳像红色缯帛那样鲜红。
  课文的作者之所以认为“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是因为他理解的着眼点出了偏差。白居易写时着眼于荔枝壳的颜色,而课文作者理解为荔枝壳的形态,当然就大相径庭了。假如像课文作者那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个比喻句,那任何比喻都是不够恰当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迎春的肖像时用了一个比喻叫“腮凝新荔”,这显然是指迎春的腮像新熟的荔枝那样鲜红,而决不能认为迎春的腮像荔枝壳那样粗糙吧。
  
  单位:湖北黄梅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