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让小说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作者:李春艳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矛盾的一种文学形式。
  在现实小说教学中,怎样以小说为媒介,来达到师生与作者互相沟通的目的呢?我在小说教学中作了以下两点探索:
  
  一、找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每篇小说的特点各不相同:有的以人物描写细腻传神见长,有的以情节发展曲折生动吸引读者,有的则通过描绘典型环境来烘托人物。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情况,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项链》时,可以从文章大逆转式的结尾入手。当玛蒂尔德得知葬送自己一生幸福的那挂项链竟是假的,她会作何反应呢?有同学说:她抱头大哭,呼天抢地,“天哪,我的青春!”;有的同学说:她沉默了一会儿后说,“我维护了自己的诚信。”随即离开;也有同学说:她高兴极了,马上向佛来思杰夫人要回了属于自己的35500法郎;甚至有同学说,她受不了这个刺激,竟发了疯。总之,通过这个切入点,让每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体验,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二、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小说本身就是在最直接地反映着生活。课堂四十五分钟引发了学生与文本交流的欲望,课后布置一些仿写、续写之类的小练习,使学生由单纯的读者变成小说的“参与者”,无疑会促进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更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他们自觉地产生更高的阅读要求。例如学了小说《药》,让学生续写夏瑜与阿义在牢中的那段对话,通过续写,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群众的愚昧、麻木;刽子手的凶残以及革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学了小说《项链》让学生续写结尾玛蒂尔德的心理,看看人物的表现是否与原著中的性格特征一致,进而介绍一下,这种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正是莫泊桑常用的艺术手法,他的很多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手法,学生肯定会对莫泊桑的《羊脂球》发生兴趣,不妨找来看一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小说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引导学生像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一样对小说中的人物指指点点,应该让小说成为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在生活中学习小说,在小说中学习生活。
  
  单位:湖北宜都市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