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课堂教学中的导问艺术
作者:程 磊
注重引导——以身示范。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要求学生提问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局外人,应该以身示范,适时的提出问题。课前提出问题,示范性较强;在学生提问时抛出问题,则真正成为了提问的参与者,给学生一种平等感、亲和感,能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教师的设问在质量上和独特性上要有示范性,应是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司空见惯的通常性的问题。其次还应有启发性,提问的另一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诱发学生提问,能让学生“悟出”一点提问的门道。如可问:《阿长与<山海经>》乃怀念阿长之作,却为何从阿长的诸多“毛病”写起?《背影》为何选择“背影”这个角度来写父爱?《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那件破长衫哪里去了?他的“钱”又从何而来?总之,问题要给学生以某种启迪,某种暗示。正如邓彤老师所说,老师的提问是“一种点拨、启发,一两个问题就能够点亮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茅塞顿开;又是一种示范,教师现身说法告诉学生这就是质疑。”(《关于“问题意识与问题教学”的对话》肖家芸等)
善于诱导——创设情境。问题的产生本来就是阅读语言材料后的思维成果,要想学生产生问题,还得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这是提问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背影》时,有位老师用了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父爱母爱的名诗佳篇,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颂扬母爱的诗篇虽脍炙人口,历久传诵,但称得上情挚意浓、催人泪下的,当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它打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的兴趣。总之,要设法让学生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状态,直接与教学材料——课文对话,只有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后,才可能会带着课文和自己的理解、感受走向课堂。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中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不愿意主动发言,教师应弄清原因区别对待,不要急于求成。教师要以一个平等者的身份,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语言,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环境。一般来说,教师创造了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学生是有话可说的。可以让几个大胆的性格开朗的学生首先发言,既而给予适当肯定,激发学生的发言欲。
重在指导——授之以法。对于如何提问,不少专家、老师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曾经总结出“定向提问”和“深思质疑”两种方式。所谓“定向提问”是指学生可以围绕三个方面依次发问:(1)“文章写了什么”是关于文章内容的探究;(2)“怎样写的”是关于文章形式(表现手法与语言形式)的探究;(3)“为什么这样写”是关于写作意图及思路的探究。而“深思质疑”则是指问题是学生经过“深思”后自己发现的。以笔者教《孔乙己》为例,学生围绕孔乙己的死提了三个问题:孔乙己结局是怎样的?孔乙己究竟是怎样死的?究竟谁是真正的凶手?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大大加深了。这两种方式实际上是给学生提问质疑一个宏观的导向和指导。
从微观的角度,特级教师胡明道先生研究的提问方法更具可操作性。在其《语文学习一百窍》中她阐述了十多种方法,颇值得我们借鉴。如品味式质疑,“就是贯彻在鉴赏阅读过程中的质疑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发问。一是品味特定环境中的词语,如我们可对《春》中“小草青得逼你的眼”一句里的“逼”字的使用进行质疑,它在这里的含义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逼迫”“强迫索取”,而在于它十分准确、逼真的描绘出经春雨沐浴后小草的亮绿、鲜艳的特点。二是品味修辞句式,如可品味《阿长与<山海经>》中“我”接过阿长手中的纸包时的一组短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鸟,……果然都在内。”平平常常的一个过程,寥寥四十余字,作者却用6个逗号将这一简练的句子分割成了7句话,三五字一顿,读起来颇觉急促,似乎能触摸到“我”当时那种兴奋,激动不已的心跳。这一组短句恰当地传达出当时的心态。此外还有品味标题艺术和品味言外之意。
除此之外,书中还介绍了怀疑式、理解式、探究式、选体式、设体式、联想式质疑等方法。
总之,怎样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
单位:湖北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