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大语文教学转型浅探
作者:蒋 焰
初中和高中语文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初中语文停留在识记阶段,更多的只是认读、识记,且主要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课本和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两个主要来源,课外知识积累极其贫乏。我选取80—90这个分数段的学生进行试卷质量分析,结果为:名句默写得分很好,说明识记能力很不错;主观题得分普遍偏低,答卷倒是填满了,就是不能答到题眼上去。它给同学提了个醒儿,告诉他们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与初中大相径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有责任引导高一学生及早实现这种由初中向高中的学习转型。
首先,要引导他们从观念、方法、态度上开始转变。学习的要求变了,学生如果再按照初中教师那种“授之以鱼”“读读背背”的老方法来学习的话,肯定是事倍功半。所以要从观念上转变,让他们有一种真正的“大语文”观念,明白什么叫做“生活无处不语文”。在学习方法上,除了保持初中阶段那种记忆基本功以外,教师要有意识地拔高能力,扩大知识面,注重知识迁移,做到“授之以渔”。对词语的把握,不能简单地记其义,还应注意其语境和感情色彩。比如说近义词辨析题中涉及到启发、启示,不齿、不耻,恐吓、吓唬等词。这几个词,学生很早就学过,但为什么做对的比例只占30%呢?这就是除了加强对近义词细微区别的掌握之外,还应注意对语境的把握,通俗点说,就是培养语感能力。再看成语的运用题,单独解释成语大家都会,但谈到使用效果就要打折扣了。而语感好的同学做起来就比较轻松,读一遍就能做对。因此,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培养语感,引导他们多读、多看、多思。学习态度上“化被动为主动”,激情学语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让学生明白语文知识学习“厚积薄发”的特点。“厚积薄发”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1)基础知识的积累。俗话说:“无知即无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试卷选择题前六题包括语音、字形、近义词、熟语等都是基础知识考查,规律性不强,只能靠平时细心积累;(2)能力的积累。主要指诗词鉴赏能力、文言翻译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时间和足够的耐心。试卷中的古诗鉴赏考查的是杜牧的《赤壁》。题目中说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分析。很多同学都不知所云,因为他们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加强自己对古文知识、古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的积累、理解,只有“厚积”,才能形成能力;(3)方法和技巧的积累。我们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分数是一道非常现实的门坎儿,要越过这道“坎儿”,就必须总结出一些技巧和方法,这个工作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他们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每次试卷讲解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考试题型及特点,尤其是一些新题型,要总结一下解题技巧。这种做法绝不应和投机取巧相提并论。只有在这些方面多积累,最终才能量变达到质变,实现能力的飞跃。这便是苏轼说的:“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最后,应该强调书本学习的重要性,不能失之偏颇。高中语文学习知识面的拓展固然重要,但也绝不可忽视课本知识的学习。要防止学生进入一个误区——“抛开书本的学习,进入到无边无际的课外读物的世界中”。高考抑或是平常的语文测试,它虽然涉及知识面广、灵活性强,但却没有脱出“考纲”。这个“纲”指的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贯穿高中语文课本的始终。知识面是应打开,但要掌握的是该如何去打开,这个“开口”该如何把握。高中阶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但这个阶段语文学习也只不过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积淀中的沧海一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挖得太深,拓得太广,超出了荷重,最终只是收效甚微而已。比如,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考查在书本上我们都有学到,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中心的考查都是我们平时上课必讲的,只不过考试时选文不是课本上的而已,答题时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要引导学生处理好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学习的关系,防止打乱仗。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阶段的高一新生,只有实现“转型”阶段的“蹦级跳”,从“小语文”过渡到“大语文”,才能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单位:湖北襄樊市襄阳区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