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思维的启发与展开
作者:朱 榕
一、兴趣:启发思维
任何学科的教学,学生都是从兴趣开始关注教师讲解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文本阅读,与学生学习兴趣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对文本有兴趣,他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了解阅读文本内容和掌握必要知识,并且会积极的进行思考,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思维的展开,即是从兴趣开始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任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思维和思想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实质更应该是开启学生思智的过程。我们可以借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启发学生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思考,可以借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启发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兴趣,是开启思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没有兴趣,思维就无从谈起;因为兴趣,学生才去关注和思考。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兴趣入手,激活学生思维灵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新的知识,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中选了苏轼、王安石的作品,为使学生更有兴趣了解我国宋代这两位文学大师,我从他们的趣闻轶事讲起。比如,关于“坡”、“滑”、“鸠”字的解释。关于“菊花落瓣”的事由,还有王安石让苏轼任意在书中读出上句,他接下句的超凡记忆力的故事。讲完这些后,课堂气氛已经很热烈。同学们的思维被打开了。
二、理解:加强思维
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为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能力,另一方面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这理解、吸收以及学习运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思维的过程,并且是进一步思维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文学语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呈现的风格。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时对作品的分析或者点评会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果单是教师讲解而学生不深入思考,知识还不能成为学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学生也难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他们只是被动接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针对性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认识人生和社会,表示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见解。或者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运用有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加强他们思维能力的训练,我认为是课堂教学中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提问、引导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会以多种思维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运用某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我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五册李白《蜀道难》和杜甫《兵车行》时,将这两首诗并列板书在黑板上讲解,当学生理解两首诗的内容之后,请同学们思考、比较两位大诗人这两首诗所展示的不同风格,促使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发表他们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分析、讨论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毕竟难以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教师必须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再讲解,以使他们的思维、理解或者说认识达到一定的层面。
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在他们思考之后深入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思维的状态中,并且他们的思维是处于逐步加深的形态,这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训练。
三、想象:展开思维
想象思维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利用表象,在头脑中加工未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的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丰富的想象是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创新的必要条件。学习语文,离不开想象思维。“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学生的想象力、探索的热情、浪漫主义精神都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逐步培养起来的。李白《蜀道难》具有超凡的想象力,语言的创造力。讲《蜀道难》时我给学生们留思考题,让学生说出他们读《蜀道难》感受到或者说想象到的“蜀道”是什么样子?用自己思考之后的语言表达或写成文字表述,并请他们谈谈对诗中所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理解。想象思维是需要启发诱导学生思维空间的加深加大,在所接触的文学作品或者说语言文字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更新的思维。这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的快乐常常会建立在活跃的思维上,启发思维、加强思维训练进而促进想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会随之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活动丰富而活跃,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语言教育和素质教育优势,注意渗透、潜移默化,在怡情悦理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这一教育理念作为现代教育的目的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单位:江苏徐州文化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