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提高写作水平的两个途径
作者:李哲峰
一、读书与随笔相结合
不少教师把学生不会作文的原因都归结到平常课外书读得太少上,严格地讲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一方面,自古及今都存在“不少人穷经皓首,青灯黄卷,”读了不少书,到头来不知道文章究竟该怎么写”的情况;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作文写得很棒,但课外书读得很有限。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但并不是说书读得越多文章就一定写得越好。基于这一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提倡学生广泛涉猎的同时还要做到两个“指导”:一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现在有一些学校开设了阅读课,但大多数老师都采用“放羊式”的办法,将学生置身于阅览室,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书海中“邀游”,至于学生阅读什么书,应如何阅读,老师指导甚少。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获得的成效不高。我们应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首先就是指教师在学生阅读时(包括课外阅读),应向学生明确指出读哪些书最好,如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历史故事,社科论著等,建议学生读哪些书,并要告诫学生哪些书不能读,如黄色(淫秽)、黑色(暴力)、灰色(消极)的书;二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即介绍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并对阅读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一般地说学生爱看情节性强的文章,而且在阅读时只是留心故事情节,很少关心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章法等。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学生阅读前尽可能地做到提前阅读,对于一篇文章中突出的优点,要做到稔熟于心,并提示学生在阅读中给予关注。这样使学生的阅读既“自由”又“不自由”,所谓“自由”是指,文章只要健康,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所谓“不自由”,就是要针对当前学生的写作实际,给学生以相关的阅读提示(写作方面的),让学生明确在阅读时应关注那些写作知识。鼓励学生能主动地从写作的角度去发现、挖掘作品中的亮点,直到最后学生能做到不待教师指导就自能留心并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
所谓“以读促写”不是说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写作的方法,然后就一定能运用这一写法写出精彩的作品,方法毕竟是方法,它是理性的东西,要想真正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需要必要的且及时的训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得来。”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肢解课文,在为他们加一些作文术语,诸如前后呼应、渲染、烘托等,倘不加以模仿,而只是停留在写作知识这一层面,那恐怕意义不大。因此我们说“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技能,养成习惯,必须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着它,才是真正的受用”。照逻辑说就应该是阅读一篇好文章之后就仿写一篇作文,这当然不太现实,但至少可以写一篇随笔,这样可以将读写结合真真正正地落到实处。当然,既然是“随笔”,形式就可以多样,结合学习的文章可以写下三种随笔:一是优美文笔的摘抄,即直接摘抄文章中的优美语段;二是文章感悟积淀,感悟的角度宜从以下四点着眼:①文章的主题立意②摄材选材②结构布局②语言修辞。不求面面俱到,攻其一点不及其全,学生可以就本文感受最深或最为突出的一两点,展开来谈,文章的形式及长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三是仿写名篇佳作,对于一些技法高超且有操作性的作品,学生可以大胆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做之。该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开始模仿从体裁、题材、立意、结构、表现方法乃至文句等方面进行,“依样画葫芦”日久便自然作出纯熟文字了。
总之,只是一味地强调阅读而忽视写作是残缺的阅读,同样,脱离了阅读的写作就如同无源之水,也是不现实的写作。只有将读书与写作相结合,才是真正做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也才是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二、作文与修改相结合
当前的作文教学一般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即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提出作文要求,学生按要求写作,之后教师(或学生)对其作文进行评改。细细回想全过程,一篇作文只进行了“一半”,这是“半个作文”,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大家想想看,老师品评,学生只是听一听或是看一看老师评语,并没有按要求对其进行修改、润色,然后就开始创作另一篇了,这种低效循环,即使一学期写的篇数再多,恐怕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很难提高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增加一个修改环节,学生除了有审题、立意、选材等能力之外,还要有修改能力。
让学生改好作文,在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学生对修改的认识,告诉学生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并举一些生动的古今中外的事例;二是教师的评语不要总写一些“结构合理”、“文句通畅”等套话,对于文章的优点要用褒扬、诚恳的语气,同时教师要对作文的修改提出自己的水平就不是一句空话。
单位:河北邯郸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