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精心打造语文教育的三维空间

作者:郑凤梅




  “语文课程标准”第3页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课程目标的高屋建瓴与切中肯綮。下面我想以几堂课的设计为例,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尝试和心得。
  一、精心设计,努力寻找、预设“兴奋点”,让学生在兴奋与期待中进入“学习之旅”。巧妙构思,创设情境,让整个“旅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与熏陶,价值观的形成与提升。如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激情洋溢,语言颇具文言色彩,写的是一个独裁背景下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听了几位老师讲授这篇课文,无非是分析本文并列式、比照式的结构方式,赏析形象、对仗、富有激情的语言,并积累雅词和四字短语,在琐屑的分析中冲淡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名人的敬仰与效法的情怀、情绪。更重要的是整个受知过程是被动的,了无兴味的。
  我苦苦寻找一个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切入点”。我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闻一多先生在青岛任教时曾因讲不出东西而被学生轰过。而他后来在清华园却成为远远超过朱自清等学者文人深受学生欢迎的“讲得出东西”的名教授。是什么使一个一腔豪情的新月派诗人,学戏剧“学问”的门外汉,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我向学生发问。
  学生饶有兴致地读起了课文前半部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读完了要发言,我说不急:用文中富有表现力、概括力、有丰富情感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学者。……学生在兴奋与期待中积累了语言,训练了概括力、口头表达能力,并伴随着对沥血致学,卓有成就的闻先生的敬佩之情.
  我不会让学生的情感降温,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往下读,只看了这一部分,你们心目中一个兀兀穷年,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的学者是个什么样子?”学生们有的跑上讲台,有的就在座位上,一个个弓腰哈背,目光呆滞,还有人把头发揉得纷乱,眼镜挂在鼻尖上,边咳嗽边捶背。
  课堂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我叫上来一个男生,同他一阵耳语。之后,我请同学们静下来,一起回到一个独裁制的时代,走进学者的书斋。我扮演一个急匆匆冲进来的女生:“教授,教授,太气人了!特务杀害了李公仆先生,还造谣!又威胁谁参加李先生的追悼会就——教授,走,您带头,咱示威去!”那男生做学究状,老朽不堪地说:“肉——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书——书未写完——独善其身——独善其身——”
  学生愕然。我话锋一转:“作为一个学者闻先生目不窥园,埋头实干;作为一个革命家,闻先生则是雄姿勃发,心装天下!下面我们有请××同学再现闻先生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用宝贵的生命、过人的胆识发出的最后的呐喊!”
  这时,一位气度不凡的高个男生围着白围巾凛然上台,再现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情景。我前一天课间悄悄给了他材料和指点。他声情并茂,辅以手势,气干云天,震撼人心。
  讲演结束,雷鸣般的掌声在教室响起!我知道此时有更大的情感的风雷在学生的心头涌动。于是我请同学们朗诵文章的后半部分,一遍、两遍。个个情绪激昂,神色凛然。我请大家随便谈感受,他们无意识地整合了文中语言的精华表达了对革命家闻一多先生的敬仰。
  趁“热”打铁。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讨论,可以用闻一多学生、同事、夫人、儿女……甚至毛主席的身份为之写墓志铭或发表讲演:一个中国知识份子的素养,良知和勇气……
  这是第一课时。我感到教材内涵和学生的素养尚有挖掘和提升的空间。
  于是布置作业:1、借助工具书,进一步积累本课出现的雅词和短语准备第二天以老师的身份为大家说文解字。
  2、闻一多一生可写的事多矣,本文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即两个相互比照的方面,采用并列式结构,颇具特色,请以×××的×××与×××为标题,评说你熟悉的课内、课外阅读的名人,准备第二天发布。
  第二天学生分组讲、解、考生词,并推荐有特色的公开“发布”。有的考查音形义容易误读误写误解的“词”;有的初步利用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知识“析”字;有的利用近义词知识“辨”词;有的要求同学任意抽取五个词口头创作一段有情节或情理的短文……快乐、合作、挥究、自主地学了把“生词”。
  接下来口头仿写作文成功出台:邓稼先的“得”与“失”,牛顿的“聪慧”与“愚昧”,花木兰的“刚”与“柔”,希特勒的“强大”与“卑小”,范进的“可笑”与“可怜”,武则天的“辉煌”与“愦憾”……
  综观该文的教学过程,有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能力的开发与训练;有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驱动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有情感的体验与熏陶,价值观的形成与提升。注重了语文素养在三个维度中的整体提高。
  二、尤其注重改革学习的方式,呵护、满足、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愉悦感,以促成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营造人文氛围,提高人文素养。
  单调枯燥的授知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探究意识,更严重的是使学生热情泯灭,情感冷漠,孤僻木讷,自闭自卑……
  奥地利著名心理和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健全的精神心理是以他的理智、他对他人及社会的兴趣和关怀、他对于成就感正确的追求和对自卑感的克服为标志。精神疾病则是以自卑感肆虐、自我中心、全力寻求自己的利益而罔顾他人等待征为记号。建立合作、自主、平等、探究的学习方式何等重要!在此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包容获得成就感意义何等重大!
  下面举几个例子,请各位同仁评价我是否在此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如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行道树是奉献浓荫,承受痛苦的树。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假设你们是电视台人物访谈专栏的工作人员,请搜集‘行道树’般的人的资料,五、六人合作做一期人物访谈节目”。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查找“说话有艺术的”名人资料,用表演的形式展示。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布置孩子们采访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父母、叔伯等长辈,用他们的人生经历诠释诗中“那逝去了的(苦难)终将变为美好”的蕴味。然后四人一组整合,共同发布。
  学习了《伤仲永》,建议四、五人一组,创造性设计小品:一是仲永父“使其学”,会是何结果?二是假如“仲永”这样的天才出生在现代中国家庭,结果怎样?
  学习泰戈尔、冰心的诗,请同学们七、八个人一个组,课外搜集两位诗人关于童心、母爱的诗,然后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一起到草坪上和着柔和甜美的音乐,分组训练组诗朗诵……在自然的怀抱中,母爱、童心的真、深、纯、美就那样和谐地在心头浸润开来……
  学习《丑小鸭》,分组查资料讨论“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再“合并同类项”开辩论会……
  学习《看云识天气》,文学小组查找关于“云”的诗词歌赋配乐朗诵;气象小组制作Flash让卷积云、卷云、高积云小姐、云先生竞聘气象播报员……
  学习《化石吟》、《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孩子们七、八人一组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昆虫记》等科普书,创作出了各种科普小说、科普小品、科普知识竞赛、综合性文艺节目……
  通过种种活动,孩子们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迸溅出了创造力的火花……
  更重要的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包容、感受了成功。虽说是自由组合,教师也少不了调控与引导。表达能力强的与表达能力较弱的组合,表达弱不意味着不会写、不会画、不会唱、不会配乐、不会查资料……互相补充互相包容互相欣赏互相鼓励……共同成功。
  语文是培养人的事业。当代女作家程乃珊有句话说得好:“教师把种籽撒在课堂上;而果实,若干年后,结在社会上。”当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从责任感、使命感出发,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勤于钻研、乐于奉献,打造语文教育的三维空间,创设语文教育的人文环境,那么,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灵魂的雕刻家!是文明的传承者!”
  
  单位:湖北江汉油田向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