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浅论古典诗词的趣味生成
作者:鲁 渊
一、天趣美
就是诗歌中表现的天然之趣,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语言、行动纯真天趣的传神抒写。唐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中人物对话的语言朴实、自然、口语化,具有一种天趣美。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也极富天趣美:“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绘出一幅辛勤劳作、自得其乐的田园风光图。
二、情趣美
诗贵情真,诗贵情趣。有“郊寒”之誉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以歌颂伟大的母爱而著称,引起天下儿女的共鸣,拨动了天下儿女敬爱慈母的心弦。难怪苏轼赞叹:“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东野诗》)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流传的送别诗,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朋友深情厚谊的赞美和感激。
三、风趣美
中国古代诗人中,最富风趣美的要数苏东坡。苏轼睿智所以风趣,苏轼旷达必然风趣,他因“乌台诗案”而屡遭贬谪。《初到黄州》诗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这语意双关的“为口忙”,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得咎,风趣地表达宦途失意的淡然和自我解嘲的释然。谪居黄州三年后,苏轼又得一子取名遁儿,在生下三天“洗三”时,苏轼吟诗一首以自嘲:“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磊落豁达,才智卓绝。因为德厚才高,反倒屡遭厄运;因为诗文卓著,反倒被忌得祸。此诗有牢骚,有幽默,自我解嘲,自我调侃,便显出几多豁达、几多大度、几多超脱、几多风趣。
四、谐趣美
《唐诗三百首》有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是作者应考前想走后门,以温卷的方式呈给主考官张籍的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又题《闺意》,妙在借描写新娘在拜见公婆前精心妆扮并征求夫婿意见,担心画眉是否入时,比喻担心应试诗文是否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风趣诙谐,流传千古。据说苏东坡一次要过江访友,来到渡口,见渡船刚驶离,急忙大喊船家捎上自己。哪知船上人都认识大诗人苏东坡,便故意为难,说要他即刻应景赋诗一首,且诗中须有十个“一字”,才回船接他。在一首诗中某个字出现几次乃是大忌,何况还要应景?但这丝毫难不倒敏捷诙谐的苏大学士,他略加思索,脱口吟出《一字诗》:“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可见,谐趣美源于诗人的品格、学识和气质。诗人情高、才高、多灵气,自然诗中幽默谐趣。
五、奇趣美
李白才华横溢,洒脱不羁。其诗想象奇特,充满奇趣美。《月下独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古风》:“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蜀道难》: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通篇神奇超绝、浪漫神奇的想象令人惊叹。《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镜中种种奇特的景象,造成令人惊愕的奇趣美的审美效应。
六、理趣美
“理趣”一说,最早为苏轼提出。苏轼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儒、道、释兼收并蓄。他的山水诗颇多理趣。例如《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寓理于情景,巧妙道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寓理于象中,得趣于象外”,是诗歌获得理趣美的重要手段。清人史震林说:“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华阳散稿·序》)由此观之,“生气与灵机”是诗的理趣美的关键。
总之,“趣”、“味”是中国美学的特殊术语,也是东方美学的一大特色。中国古典诗词的趣味美表现极为丰富,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早年有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谈趣味》,谈的是诗的趣味与欣赏诗的趣味。让我们用朱先生的话作结束语:“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单位: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师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