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语文新课程的能力观
作者:王家政
从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式方法看,传统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所谓“双基”教学,即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人们认为,培养能力必须以掌握知识为前提,能力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靠严格的基本训练,除此以外似乎别无他途。语文新课程则认为,能力的培养必须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来进行,必须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所以语文课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语文实践”是不同于传统的所谓动口、动手、动脑的“语文训练”的,它主要是指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具有社会实用和实践的特点。在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方面,语文新课程遵循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来获得能力。为此,一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二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三是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语文新课程能力观的特点
语文新课程的能力观与传统语文课程关于能力培养的认识相比,在能力培养的地位、目标、途径、重点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特点。
(一)确认语文能力是重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因素的语文素质修养,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认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于语文课程目的任务的基本理念,并对此进行了完整地阐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理解这段文字,在培养能力方面使我们得到两点认识:其一,语文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构成因素,而且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其二,语文能力不是孤立的因素而是与诸多其他因素相联系的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能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孤立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而应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确认培养能力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新课程认为,对于学生而言,所有能力的培养,莫过于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因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发展”,它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它们由“发展”所统领,是发展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那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习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承担的一项根本性任务。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选择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修课的自主权”。
(三)确认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语文新课程认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而且是具有一定社会实用性的语文实践。这是在能力培养上区别于传统语文课程的又一个鲜明特点。传统语文课程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所谓“双基”教学,依靠的是封闭性课堂的演示教学。语文新课程是开放的课程,它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认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要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它在听说读写具体能力的培养上,也表现出社会实践性和实用性特色。阅读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要求加大课外阅读活动的力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分享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种教学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要求,无一不是在强调学生应通过社会性的语文学习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
(四)确认培养能力应突出创新教育
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新课程在培养能力的问题上,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注意突出了创新教育这个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项中指出:“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项中,提出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项中,特别把“发现·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项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为此,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课程还特设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有这些内容都表明,语文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单位:湖北长江大学文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