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对学生思维训练的理性思索
作者:杨家文
第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情境。良好的训练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重要诱因。学生思维潜能的发掘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所处的思维情境。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习作严重缺乏思维元素。不是空洞的说教,就是概念的杂乱堆砌,甚至就是一堆没有灵魂的材料垃圾。而我们的课堂上也常常出现“敬业”的教师与沉默的学生进行单向性“对话”的尴尬场面。其实,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教师未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其思维潜能的情境有很大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相比,学生表现出来的思维活跃程度存在着强烈反差,其重要原因就是课内、外提供给学生的思维情境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侧面暴露出了我们教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训练情境上的不足。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情境,其一,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学生心理壁垒,进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训练情境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学生在课外的思维特别活跃,正是因为同学之间很少在心理上设防,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完全卸下了禁锢思维的沉重外壳。受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造成了师生间根深蒂固的心理落差。这就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亲和的态度,主动去消除这种心理落差,把师生关系建构在一个平等的心理基础上。其二,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教师对他们的赞誉、鼓励中体味到参与思维训练的愉悦感、成就感、自豪感,让他们切实地“发现”自己拥有的潜能,从而激发出他们参与思维训练的更大热情。学生热情迸发之时,就是他们心中思维的坚冰融化之时。当然,在训练过程之中,教师对学生每次迸射出的思想火花都应不吝赞美,但又要注意不能滥用赞美。学生注重赞美,但更注重赞美的“含金量”。泛滥式的赞美,会让学生因对赞美的贬值而消退对这种赞美追求的热情,从而滞涩学生的思维,进而恶化思维训练的情境。另外,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增强部分学生的危机意识,注意训练材料的丰富性、趣味性、“诱惑”性及训练材料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如:一字式的“人”,二字式的“钉子”,短语式的“进与退”以及一句式、一段式、寓言式、微型小说式、数据式、漫画式、图表式等等,都会对营造良好的训练情境起到不错的效果。
第二,重视训练预案的设计工作。在思维训练中,教师应该是一位富有前瞻意识、有全局性、有统筹能力的课题训练设计师。在训练之前,教师应尽可能完善地做好训练预案的设计工作,对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先进行设计和评估。这是思维训练必需的前期准备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所提供的训练材料各种可能展开分析的切入角度及由此衍生的不同分析结论,作好预储准备。简言之,就是在组织学生实施训练之前,教师应首先尽可能吃透材料。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点拨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从而确保训练高效有序地进行。其二,对训练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预设情况可能的契合程度作好预评准备。学生对同一材料的思考、评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教师预估的情况,但切入的角度、表述的语言、表意的重点等可能不尽相同。如何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同中之异,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保护并进一步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预案设计时,应细之又细,以备不时之需。其三,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偶发性问题,作好应变的心理准备。一方面,我们在努力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久锁的思维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思维活跃的程度及观念的丰富程度往往超过我们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之下,无论多么完备的预案,也会暴露出它难以完备的地方,预案的完备性永远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教师一人预设的思想范围之中,那是训练的失败。当在训练中出现超出教师预估的观点、甚至出现学生因不认同教师对其观点的评价而引发师生“论战”的情况时,教师应变心理的重要性就会得到凸显。教师决不能因出现偶发性问题——其实是必然性问题,而跌入思维的断层。在预案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有随时准备弥合自己的思维断层、及时衔接师生思维脉络的心理准备,从而确保训练的流畅性。其四,预案的设计还应重视序列化。思维训练是一项宏大的综合工程,我们不可能在一次或几次训练中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预案的时候,应该将个案的设计与训练的全局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的训练要点,组织与之相关的材料进行强化集训,立足于各个突破,然后由“点”连“面”,形成训练序列。训练的序列化,实际上是对学生纷杂的思维过程进行的梳理和再编排,是使学生思维潜能有序、有层次、显性化的重要措施。思维训练预案设计是教师主导性在技术层面的重要体现,是保证思维训练有效的教学要件。
第三,重视思维训练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评判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悟性程度,往往较为直观地表现为对某特定语文知识点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现在,考试立意的能力化体现程度已越来越高。这为我们强化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背景,也增强了师生对思维广度和深度训练的紧迫感,在客观上,为把思维训练推向纵深创造了一个有利的舆论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着,并试图解决的问题。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其一,要重视训练材料的筛选。良好的训练素材是学生进行思维广度和深度拓展训练的物质前提。思维训练材料应内蕴丰富,应是一座座可供学生持续发掘的思想的大山。只要认准了“山”的方向,进“山”的路有千万条,学生就减少了被逼到那条思维的羊肠小道上去的可能性。如果在这思想大山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从大山的不同角度都能发掘出思维的宝藏,学生也就不必非要挤到一条思维的独木桥上去。但如果我们所提供的训练材料内蕴贫瘠,学生自由发挥的思维空间必将被大大压缩,这样不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难以体现,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热情也会因此受挫。总之,思维训练材料的张力越大,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广阔,思维训练向更广、更深拓展的可能性也就愈大。其二,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导引。思维方法的导引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领域,激活他们思维创造性的又一重要途径。良好的训练情境、内蕴丰富的训练材料,为激活学生的思维热情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物质支持,但学生被激活的热情最初一般表现为浮躁的急于事功的冲动。此时,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即用适当的思维方法将学生感性的冲动引导到理性的思考上去,把学生内心深处喷涌出来的无序的精神力量锻铸成一柄指向明确的思维的利剑,用它毁掉禁锢学生思想的外壳,层层剥离惑人的表象,直达问题的内核。思维方法的导引,因材料、对象而异,常见的有多视角式、逆向式、求异式、比较式、辐射式、聚合式、纵向式、横向式、假设式、换位式、质疑式、辨证式、分解式等思维方式。其三,要重视训练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我们常说的“互动”,多偏重于师生互动。就思维训练课而言,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尤显重要。在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才是训练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学生之间互动程度愈高,思维训练的对抗性、互补性就愈强,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体现程度也就愈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不仅给学生彼此以启示,让他们的思维训练步入良性互动轨道,在不少情况下,也同样给教师以新的思维起点,从而促进了师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同步拓展。
此外,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健康导向工作,即重视对学生健康思想意识的引导,重视对学生高尚志趣的培养。其一,从源头处确保健康的导向。教师在筛选训练材料时,不能只考虑到材料的可操作性,还应考虑由该材料衍生的观点,是否有损健康导向。其二,在训练过程中,不能怕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热情,而姑息学生思想意识上的错误,应及时地用委婉的语言作积极的引导。教师自身也应回避有损思想健康的噱头式语言。满足于喧嚣的表象,舍本逐末,最终一定会得不偿失。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有限的思维训练课还不足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能力。思维训练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借此促进学生自主思维意识的觉醒,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将有限的课堂思维训练,演化为无限的自主思维行为;将有限的供料思维训练,拓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单位:湖北松滋市高中文化补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