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教师的导引艺术
作者:陈泽斌
一、在激情中导引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吉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背影》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亲子之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唐朝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一诗中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临行密密缝’这个艺术细节上,使无数后人从中领悟到了绵长深远的母爱。今天我们将要学到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更是独具匠心地再现了这一永恒的话题。它平中见奇,实中见巧,读着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感情所深深打动。为什么这样感人?它催人泪下的力量又从何而来呢?我想,从感情的真切诚挚而言,应来自他那既精雕细刻又返璞归真的艺术功力。”如此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很快就把学生的感情凝聚到温柔深厚的亲情中,为课堂教学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二、在设疑中导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使学生惊奇和见疑的时空,时刻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诱导他们于无疑处见疑,引导他们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答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会思考会质疑的能力。如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在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回答和讨论,教师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课文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可以结合先秦时期去考虑。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
三、在创新中导引
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竭尽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热情去进行教学新内容、新形式的探索和创造,独运匠心、独辟蹊径,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尽可能要求学生参与。在教《核舟记》时,在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后,在对个别难词上作了点拨后,笔者把重点放在了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学生先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佛印及舟尾的两个舟子。学生表演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演后,再请其他学生,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毫无疑问,学生对这样的创新学习方式产生了极浓的兴趣,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也就实现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最佳结合。事实上,学习兴趣的产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都归功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
四、在活动中导引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就拿合作式学习来说吧。合作学习有多种方法,有讨论、有辩论、有角色扮演等等。以讨论为例,围绕什么主题来讨论,初始问题如何提出,怎样提出后续问题,从而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等等,这也得靠老师去设计,即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先生指出,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被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被抹杀。在一次活动课上,洪老师指正了一名学生的错误,课后被听课老师质疑: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听课老师认为,即使学生回答错误,老师也不应指正。对于这种错误思想,洪老师认为,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抹杀,当学生的“独特体验”不正确时,要对其指正,并且必须指正。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中,笔者做了些尝试:1、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查找资料,注重搜集描写母亲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展现刻画母亲形象的绘画、摄影、歌曲、电影、广告等作品;新闻媒体报道过的有关母亲的感人事迹;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搜集、整理,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成果。2、事先与家长联系,请家长与学生聊天,让学生整理好聊天内容,并记录下来。3、学生准备一份送给母亲的小礼物,要求必须是自己亲手做的。4、准备好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作品,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个活动。随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学生表现得轻轻松松、心旷神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单位:湖北宜昌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