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文言文教学的情感调动

作者:胡慧娟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营造出一种亲近文言文的课堂氛围,充分展现文言文的情感魅力,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之变得喜欢学,主动学。
  
  一、充分地“知人论世”,努力实现“亲其人,信其文”
  
  不少教师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将“知人论世”理解为三言两语的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殊不知,学生认为文言文阅读费时、费力而产生畏难甚至厌弃情绪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实际与古文之间不可逾越的时空距离。古文是中国古人的生存记录,是古人生活的真实再现,是古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这些是学生难以感悟和体验的。古语有云:“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我们也可以说:古人之心,今人之心也。要实现这种心灵及情感的相通,使古人活起来,走近学生的生活,并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充分地“知人论世”,努力实现“亲其人,信其文”是一个十分必要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应广泛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作者艰难的人生历程,更真切地感受作者直面人生的人格魅力,并在此基础上找寻自己与作者的相通点,缩小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培养自己对作者的喜爱之情。这样爱屋及乌,学生更懂得用心灵去读,也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使他们有时忽视了母亲给予的爱,缺少母爱的体验。要想使学生从《项脊轩志》一文中那些看似“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领会作者心中对亲人的眷恋与思念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地了解归有光的身世,并联系自身体味:一个八岁丧母的孩子心中必然承受着普通孩子不曾经历的痛苦与无助,他的人世必定遭遇了平常孩子未曾感受的冷暖与辛酸。
  
  二、精心设导,引人入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精彩的课文导入亦是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应立足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新颖有趣、真挚感人的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富于激情与启发性的课文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获得学习的成果。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在生活中,你是否会遇到这种情况,当你发现同学、好友、亲人有不对的地方,很真诚地向他指出来,希望他能改正和接受时,结果怎样?往往是不欢而散,有时甚至因此而伤了和气。可见,想要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光有一片好心、忠心、诚心远远不够,还需要语言的艺术和技巧。正所谓‘良药爽口方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艺术。”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学习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当面对李白、杜甫、陶渊明、辛弃疾、苏轼等古代文学大家的文章时,从作家坎坷的人生经历、辉煌的作品成就、不朽的人格魅力入手导入,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用音乐导入新课,以优美的旋律、铿锵的节奏荡涤灵魂,引发学习的激情和美好的心灵追求;以多媒体课件做课前情境导入,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真切动人的感受带动学生情感的翅膀飞上更高的天空,都能极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立足吟诵,品味感情
  
  文言文学习,诵读更是一种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能实现和古人的直接对话,体味到古文特有的音韵美,领悟到更深层的情感美,培养良好的语言感觉,感受到古文永恒的魅力。
  因此,教师还要认真设计课堂诵读程序,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的齐读或是自读,而应灵活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配乐朗诵、竞赛朗诵、表演朗诵、领读、齐读、自读、分组读、竞赛读、接力读等等,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而又昂奋地诵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句的印象,而且能加快学生背诵的速度。简短一些的文段,在齐读几遍之后,可由老师领读上句,学生接背下句。如《劝学》中的第四段便可采用这种方法。
  教师就在每次诵读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包括纠正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和语势。文言文的语言现象较为复杂,如果学生读错了字音或句读,就不能正确地把握句意、文意,有时甚至会曲解文意;如果读不出语气和语势,就不能恰切地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如《伶官传序》中在叙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时抒发两句感慨:“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细细品味这两句中“哉”“也”两个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便不难发现,“哉”中满是对庄宗忧劳为国、不忘父命而达到“盛”势的赞叹、褒扬、赞美之情;而“也”却流露着对庄宗沉溺享乐、亡国丧身而落入“衰”势的悲叹、批评、惋惜之情。两句对比,庄宗及其国家的命运转变巨大,有力地论证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也深刻地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给人警示。
  文言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如果教师能坚持用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走近文言文,喜爱它,感受到它的永恒魅力,并提高理解、鉴赏能力,文言文教学的明天必定辉煌!
  
  单位:武汉市石牌岭高级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