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楼英姿
(一)课堂阅读不拘形式。
1、无拘无束谈话式。教师就所阅读的内容与学生进行无拘束的交谈。这种谈话要求师生之间敞开心灵,真诚以待,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形成“对话场”。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活动。
2、艺术朗诵式。这适合诗歌、散文的阅读。学生课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反复品味,配乐练习,课上进行深情朗诵。《黄河颂》诵出黄河惊涛澎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和中华儿女抗击侵略者的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静夜》诵出朦胧恬静的月色和“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遐思。
3、情境激发式。适当的情境设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如阅读《土地的誓言》,多媒体屏幕上赫然映着“九·一八”几个大字,背景画面是侵华日军在烧杀抢掠,背景音乐是《在松花江上》,背景朗诵是作者在流亡中含泪写就的思乡曲,一下子让学生进入了教学内容所描述的氛围。
4、角色扮演式。有的阅读材料适合于角色扮演式教学。教师确定问题,学生进入情境,结合阅读内容,让学生个性化理解和分析角色,再由学生分角色表演,最后结合文本进行评论。
5、争辩研讨式。引导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内容作些摘录或是陈述自己的见解,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研讨。
(二)确立有差异的个体阅读目标。
学生是有差异的,阅读教育目标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差异,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确立个人阅读目标。这个策略特别适合于单元学习。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都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等。教师允许学生设计自己的阅读目标,或了解鲁迅快乐的童年生活;或感受陕西人民的欢快激情;或体会丰子恺散文的质朴清新;或品味《口技》精彩的场面描写。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人在生命活动中获得的特殊感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他们有权利按自己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学生在学习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后,各自发表对“成长”的独特体验:“长大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是一种锻炼,一种醒悟,人生路也因有了成长而快乐。”“太阳有光明的责任,花儿有果实的责任,鸟儿有飞翔的责任,长大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充满诗意的成长体验,在应试的阅读教学中是不可能有的。在学习《伤仲永》时,一位学生认为:“人生就像一条路,人就像一辆车,天赋只是一种辅助,它能让路平坦些,而后天的教育就像汽油,没了汽油,即使路再平,车也迟早会停下来。”
(四)运用丰富多彩的阅读方法。
1、重视整体感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如果学生对材料还没整体感知,就断章取义地设计问题加以分析,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2、推广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运用线条符号、简洁文字对文本加以批注,去捕捉阅读那一刻的灵感。
3、倡导自主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个性化阅读更需要质疑,我让学生准备一个质疑问难的本子,取名为《思考者》,每周上交一次,学生根据阅读材料,提出不少于3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遵循“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生成新问题——合作探究——达成新目标”的顺序进行学习。
4、强化阅读反思。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好方法。在学习《女娲造人》、《伊甸园》等神话故事和后来在学习《追寻人类起源》时学生就提出:既然神话故事里关于人的起源的说法是不科学的,那为什么这些神话故事还流传至今呢?它们有存在的必要吗?
5、设计开放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如《人生寓言》中“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学习《丑小鸭》时展开讨论:顺境、逆境到底哪一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学生自己阅读时,也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
(五)拓展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丰富的文学积累,能促进良好语感和高尚情操的养成。学生的阅读不能仅满足于课文材料和教师选择的资料,而应有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学,走近文学大师,与高尚的人对话。比如名著、名篇、名人传记等,精品荟萃,应该让学生作些摘录,或写笔记。学生读李白,读他的潇洒与坦荡、抱负与苦闷;读臧克家的《泥土的家》、《有的人》,感受他用锤炼的诗句抒写人间的苦难和不幸、勤劳和坚韧;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感受与大自然抗争的气概……在广泛的个性化阅读中,空间打开了,思路打开了,视觉打开了,胸怀打开了!
单位:浙江浦江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