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选材立意能力的培养

作者:黄绍波




  在中考高考试场上,同学们在有限的写作时间里,往往对着似曾相识却又扑朔迷离的作文题一筹莫展。于是,在慌张之余,有的同学隔鞋抓痒,离题万里;有的同学张冠李戴,搞错文体;有的同学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以致中心不突出;有的同学老调重弹,落入窠穴,得分不高;更有甚者冥思苦想束手无策,无奈之余只好硬着头皮仓促应付,结果作文还没写完考试就结束了……这些现象的出现,实在令师生们心痛。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应付自如地写出得分较高的作文呢?笔者多年来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作文的选材立意能力差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因此,培养学生选材立意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
  
  一、先给学生一根学走的“拐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就是走路那么简单的事情,也需要搀扶帮助,父母们总是要一步一步地扶着孩子在蹒跚之中走好每一步,不致跌倒。其实作文也是要制定严格的训练程序,不能让学生胡乱自由发挥,盲目创新的。
  在以往,传统的做法是所谓“先放后收”,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初学作文之时,往往担心学生们无话可说不敢对选材和立意限制,只好放任自流,鼓励他们自由命题,随意发挥。殊不知,对于初学写作或写作基本功不扎实的同学来说,太解放了,反而使他们不知所往,陷入茫然的境地。我抓住选材立意这个关键,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尝试着从“限制”做起,先给学生一根学走路的“拐杖”。虽说“文无定法”,但万事万物总会有一般的规律可遵循的。我在布置作文之前,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详细讲述了自古以来文章最常见最基本的几种结构形式,要求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其中一种结构形式,依葫芦画瓢。在严格的条条框框中,让同学们“戴着铐镣跳舞”。我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把优秀的文章归纳为“新、奇、趣、巧”四大类型。新,是指选材好,令读者闻所未闻,耳目一新;所谓奇,是指构思巧妙,所谓趣,是指文章内容有趣味,令人读后回味无穷;所谓巧,是指作者懂得运用写作技巧,匠心独到,令人拍案叫绝。大凡作文能列入其中一类,必得高分。为了让同学们深刻地领悟这四大优秀类型,我分别布置了四次作文,每次都作严格的规定,全班同学都选同一类型,写同一题材,按照我规定的一般结构形式来写。为了让同学们深刻地明白“同样的材料,高明的厨师可以做出上等的好菜”的道理,这次我布置的作文是老掉牙的题目——《母亲》。我严格规定全班同学都要在作文中突出一个“巧”字,运用侧面描写手法,不能让自己最为熟悉的母亲在文中正面出现,而是通过对邻居、街坊和亲戚朋友的描写,侧面烘托出母亲的品质和精神。并在写作顺序和构思上甚至段落安排都作了具体规定。同时,我还认真地讲述了一次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指出其侧面描写的妙处,也是该文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这些严格的限制,作为全班同学必须遵循的条条框框,确实造成了压力,同学们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再不能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了。但这次作文全班同学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就连平时那些觉得作文无话可写的同学这次写起来也觉得异常轻松。这次作文的“副作用”也是挺大的:千篇一律,看不出同学们的个性,形成了彼此彼此的局面,基本上分不出写作水平的高下。但这只是训练程序的第一步,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同学们逐步掌握了写文章的最常规的布局,最起码令他们明白了写文章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同学们深刻地领悟到,同样是陈旧的题材,只要在谋篇布局甚至在遣词造句上巧施妙手,也能够出奇制胜,写出好文章来的。
  
  二、再给学生一只“点石成金的指头”
  
  在同学们已掌握作文选材立意和谋篇布局的基本功后,我再不用诸如“起——承——转——合”或“引——议——析——联——结”等具体的结构格式去框住他们了,相反,我要求他们注意切忌与别人雷同,要突出自我个性。这次作文为了在同等条件下全班同学来一次比赛,看谁能在陈题之中脱颖而出,我同样布置了《母亲》这个题目。但是这一次除了题目统一外,我在体裁、内容和字数等各方面都不再限制,只是在写前指导的时候再一次强调千古文章不外乎“新、奇、趣、巧”四大类型,要求同学们竭尽所能,把自己的作文写出其中的一类风格。
  这一次作文,我欣喜地发现同学们有了质的飞跃。由于有了长期“戴着铐镣跳舞”的基本功,现在不失时机地把“铐镣”解放开来,同学们的笔歌墨舞也就轻松自如,如鱼得水了。他们既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又能自由发挥,灵活创造。因此,青少年们的想象力在扎实的知识继承之中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要么就是胡思乱想,不切实际,要么就是拾人牙慧,俗不可耐了。在作文评讲的时候,我在班上点评了张智良同学写的《母亲》。这篇作文不但文笔流畅,选材立意更有独到之处,更可喜的是它并不拘泥于真人真事,对日常生活素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和提炼。该文写的不是作者本人的母亲,而是深沉地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丧偶母亲靠打临时工和卖血的钱供儿子上了大学,但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远方的城市工作,却把家中的老母亲忘怀了,竟连一封问候的家书都没有,老母亲只好经常自己给自己写信,寄一点钱,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以安慰那颗孤独苍老的心灵。这篇作文在全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同学们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再次加深了他们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由此可见,作文指导的最终目的就是“放”。经历严格的“负重训练”后,学生思想上的束缚重新放松了,选材立意的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我自己也从中领悟了要辨证施教的道理。
  
  单位:广东东莞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