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打造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
作者:张彦臣
一、授课语言:“大珠小珠落玉盘”
教师语言具有魅力,能造成活泼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我总是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里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像珠玑,愉悦学生审美意识的兴趣之耳。如讲作文选材千万别“两个黄鹂鸣翠柳”——让人不知所云;围绕中心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运用材料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援引古今中外,五湖四海。凡是与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词语、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于平淡中有幽默,沉闷中见轻松,消除师生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
二、学生主演:“小荷才露尖尖角”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育的中心要由教师转向学生,变教师主演为主导,即变“灌、管、压”为“启、引、导”。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唱主角,让小荷露出尖尖角。
学习《鸿门宴》,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分组翻译课文,弄懂课文大意。然后,进行讲故事比赛。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甚至对项羽是否是个“沽名钓誉”之人大胆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高度评价,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精神体验。在教学当中,我还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赛、辩论赛、分角色表演、模仿单田方说评书,甚至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上台授课,等等。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觉得语文课有滋有味。
三、纷纷质疑:“乱花渐欲迷人眼”
美国人布鲁马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我总是借用答记者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读了课文后,我常说:“同学们,‘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大家有什么疑难问题,最好是老师答不出来的,请大胆地提吧。”于是,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问题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有在意料之中的、更有在意料之外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的甚至还真想提个能难住教师的问题,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无疑”投石:“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时候,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看似“无疑”,这时就要激疑。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当然这些问题应当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盲点和兴趣点,只有围绕这些“点”提出来的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价值的的效应,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充满勃勃的生机。
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析了李甲形象后,我说:“大家对李甲这一形象还有没有疑问了?”同学们说:“没有了。”然后我对男生说:“假如你是李甲,你会不会娶杜十娘为妻?”这一看似“荒唐”的问题,使教室里炸了锅:“我不太愿意,因为她……”“她聪明美丽、善良刚强,有什么不好?噢,做妓女是她的错吗?她愿意做妓女吗?”“不是她的错是谁的错?她不愿意怎么不……”“噢,被迫沦为妓女就得去死?照你的逻辑,自己没错的都该去死,那有错的不都得去死?那世上该活的还有几个人?是哪些人?再说,她是多么想从良呀!她积攒那么多金银珠宝不就是想赎身的吗?”“那……那你娶她做你妻子好了。”“我娶就我娶,我若能拯救一个弱女子,那也算是我这一生的造化!”“那你就不怕你老爹……”“我才不是‘李甲’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真是唇枪舌箭,教室里时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课堂高潮迭起。最后,我又补充道:“同学们,作者是不是希望杜十娘索性撞一个死呢?是不是希望李甲把杜十娘娶回家呢?鲁迅早在一九一八年就写了一篇著名的杂文——《我之节烈观》,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就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道德作过猛烈的抨击,并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成功的“激疑”,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作品深刻而又丰富的思想内涵。
五、创设情境:“登山则情满于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由“境”生,“境”由“情”出。语文课上,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设置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山”中、置身于“海”中,亦即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置身于人物形象之中、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环境、场面、氛围之中,置身于作者的主观体验之中,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我教《石钟山记》写景部分,设计了一张“夜泊绝壁下”的图景,利用电教室遮光环境放映,同时放出配乐朗诵,其中又录入“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的声音,以显示深山幽谷、怪石嶙峋、夜深寂寥、阴森可怖的气氛,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静寂”与“可怖”的体验;从而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勇敢探索的精神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论断。学习《孔雀东南飞》,欣赏名曲《梁祝化蝶》,让学生在凝重沉郁、如泣如诉、悱恻凄婉的音乐中感受夫妻话别、双双殉情的悲痛;在尾曲琴弦流泻出的清澈晶莹的音符中,再现焦刘二人双化鸳鸯在松柏丛中翩翩起舞的图景, 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使学生对焦刘悲剧产生了无限的同情,也增强了对毁灭美好爱情的封建家长制的强烈憎恨。
六、“激活”教材:“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兴开放式教学之风,要“打开”课本,“激活”教材,以课本为契机,引入“源头活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大课堂,纳课内课外于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变得“清如许”。
在讲授《再别康桥》中的淡淡愁情时,我启发同学们:描写“愁苦”的名句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于是七嘴八舌地吟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在分析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问学生:“当今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但现实生活中是不是就没有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了?现实中的别里科夫与小说中的别里科夫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套子’呢?”同学们发言热烈,有的叙述,有的描写,有的剖析……青少年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总之,要使语文课有滋有味,其方法远不止这些。语文教学就是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奏出美妙的乐曲,就是要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课堂点缀得更加美丽。
单位:河南许昌市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