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课堂气氛的营造艺术
作者:周友忠
一、张驰相济
有张有驰,张驰相济是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这里的“张”是指为学生设计一种紧张、亢奋的环境状态;“驰”则是相对平和、宽松的环境。现在,尤其是农村学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没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授课,教条式、灌输式仍然严重,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很被动。我曾听过一位数学老师在学校举行的公开课,当然这位老师授课逻辑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过程的确无可挑剔。但我的感觉却是多了些压抑,少了些活泼,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过后,我了解学生,他们竟说,由于老师平常很严厉,上他的课总有些畏惧。特别是这一节公开课全班几乎是在恐怖中度过的。我们说,这样的“张”,就“张”过了头。而我本学期听到的一节语文课《卖油翁》较之前面的数学课可就截然不同了。这位语文老师很善于把握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大家讨论了“卖油翁”和“陈尧咨”的形象特点后,接着的问题是“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启发?”。这一问题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那种忘我的热情投入的讨论,在老师的点拨下,将“熟能生巧”的道理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那些“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人要谦虚,不能妄自尊大”等精彩话语也时常激励着我。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张中有驰,驰中有张,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样课堂教学就能活跃而不散漫,紧张而不压抑。既有利于我们解决难点,又有利于减轻教学压力,调整学生心态,使教学活动获得最好的效果。
二、动静结合
动、静是形成教学高潮的教学气氛,教师要认真把握好此点,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有力体现。
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善于设疑,善于引导。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环境的。我记得我在教学《海鸥乔那坦》中“震惊的乔那坦”一节时,按我原来的设想是分别找几个人模拟不同的角色体现乔那坦孤独和郁闷的心情,但是我总觉得学生扮演的角色不能引起大家共鸣,体现不出主题。于是另设了一个问题:“你同情乔那坦吗,请你为乔那坦当一回辩护律师。”10分钟后,各位同学的答辩简直是精彩纷呈,不得不让我佩服,至今还记忆犹新。所谓的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让学生在一种宁静而祥和的环境中思考、练习,它是“动”的补充。
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动静时段,把握“尺度”,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精力充沛,也能紧跟教学步骤,有时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内外互动
内外互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的过程。我们说课内是理论,那么,课外则是实践了。以前许多学校考虑学生安全问题,不把学生带出户外,进行全封闭式的管理,好像这样学生就安然无恙了。新教材的理念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学校是社会的,那么人也应该是社会的。只要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先,考虑到安全隐患并有具体的防范措施,我想这个问题是应该得到解决的。如果整天将学生关在教室,岂不是封建社会的那种教育模式吗?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客体,如果不把他们带出户外,他们掌握的知识就是死的,对大自然的感知将一无所获。我记得有一次上课,给学生的问题是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田,并算出这块田到底有多少亩,结果弄得学生面面相觑,因为他们不懂得单位的换算关系。还有个笑话就是有些学生竟然不知道我们吃的蔬菜、食物之类的东西从何得来!
在课堂教学的今天要活跃课堂气氛,内外互动,是不可缺少的,它对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情趣、开拓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至关重要。课外是课内的充实,两者相得益彰。
教室是我们工作的主阵地,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接受知识的可靠性。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当然不止以上三点,但无益它们是最突出的。如果我们能集思广益,将会取得更大进步。所以,将我的一点心得写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单位:湖北利川市小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