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祝福》标题的深刻含义

作者:李升东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小说的艺术框架
  
  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然后交代了祥林嫂初来鲁镇及丧夫失子的悲惨命运,同时穿插有关“祝福”的内容。最后写“祝福”的爆竹声及“天地圣众”蹒跚空中,仿佛要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如此不难看出:“祝福”的行为就是整篇小说的艺术框架。在结构上具有使一系列事件聚为一个整体的重要作用。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均在这个框架之内。但是,如果我们只从情节分析这个框架还远远不够。其实参加“祝福”的所有人,在行为或思想上都给祥林嫂制造着悲剧。而悲剧的核心是不允许参与“祝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祝福”又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框架,是其无法挣脱的网。如果从情节上看,两次丧夫、一次失子的偶然事件无疑都给祥林嫂以致命打击,然而当生命个体遭受不幸,与之同类的生命(广义上可以是人类的全体,狭义上可以是同一地位的群体)如果能伸出援助之手,生命个体的不幸,在强大群体的呵护之下就无足轻重了。事实上祥林嫂的遭遇却恰恰相反,人们或以之为歧视的对象,弃之为草芥;或以之为谈资笑料,使自我单调的生命在咀嚼别人痛苦时得到欢乐。两类人跨越了阶级的鸿沟,联合起来吞噬祥林嫂的个体生命。其唯一的手段就是切断祥林嫂“祝福”的一切行动,又在祥林嫂面前放大着这种行为,因而,“祝福”的行为就是祥林嫂悲剧的框架,她无法也无力逃脱“祝福”给予的打击。当这种打击超出了负荷能力时,祥林嫂惟一的出路只能是痛苦地死去。
  
  二、小说的特定环境
  
  “祝福”这个特定环境又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背景。鲁迅在刻画“祝福”的环境时,采用冷色调组成了凄清的景象:灰色的天空、飞舞的冷雪、昏黄的油灯。作家用灰暗的冷色突出“祝福”时压抑的气氛。即使是爆竹也是那样的沉闷。可想而知,这样的自然景象所暗示的社会是多么的令人窒息啊!而“祝福”又构成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环境核心。祥林嫂初来鲁镇,到年底总为“祝福”彻夜忙碌,而后来失去“祝福”劳作机会之后,又寂寞死于“祝福”声中。可是不论祥林嫂生前或死后鲁镇的人们则“年年如是,家家如是地进行着‘祝福’”。透过这个特定环境,仿佛使我们看到一个伪善的祭坛,一个吞噬个体生命维系封建统治思想的祭坛。烟雾缭绕之中,祥林嫂的个体生命被推倒,祭坛之上,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不可抗拒。足见“祝福”所代表的环境就是扼杀祥林嫂的刽子手。而这种杀害是以掏空人的思想为前提的。难怪到后来祥林嫂变成了只会行走的木偶,至此祥林嫂的肉体生命已经没有丝毫存在的意义了。
  
  三、“祝福”的文化特征
  
  鲁迅小说中的环境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征。只有深刻领会了这一文化特征,才能真正理解鲁迅作品。“祝福”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信仰中产生的宗教行为。大家知道,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更宽泛的宗教信仰。它既不会形成虔诚的基督徒,也不会形成狂热的穆斯林,而是人道通于神道,天人一体,天人同德的信仰。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做了不合礼仪的事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向神献礼,一切都能化险为夷,如同犯了王法能够贿赂贪官一样,只要有钱,鬼就推磨。可悲的是祥林嫂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没能实现这最后目的,致使维系生存的最后支点崩溃了。在这种特定文化背景中,鲁四老爷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的劳动,不单单是剥夺了其劳动的权利,更是剥夺了其向神忏悔的机会。因而柳妈捐门槛的高见,以及捐了门槛依然如故的现实就证明了祥林嫂的灵魂已被社会群体所抛弃。在信仰上斩断了她生存的一切依据。可以说,参加“祝福”对于祥林嫂来说,其意义不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其生存理由是否被民族信仰所认同。显然祥林嫂是被拒之门外的人。由此可见,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是必然的,无论祥林嫂多么的勤快,如何的听话,其命运的结局都不可逆转。“祝福”所赖以生存的特定文化特征,小说故事发展的特定环境向人们昭示着祥林嫂命运的必然结局。
  
  单位:河北承德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