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研究性学习案例:感受亲情
作者:邹正明
1998年高考作文《战胜脆弱》未能让考生战胜虚假,竟有20%的安徽考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让父母笔下“双亡”;还有一位书法很好的学生写自己如何学会用脚写字、答卷,而省招办表示根本没有用脚答卷的学生。
的确,胡编乱造,弄虚作假,真情实感的缺席成了学生作文的痼疾,使得有些学生作文就像一棵离开了大地的娇嫩的小花,随时都有凋谢的危险。
而从2001年起,高考作文在“基础等级”中增加了“感情真挚”这一新要求,把它明确纳入量化的评分细则。作文贵在情真,真挚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即所谓“为情而造文”。感情真挚是抒情的生命,决不可无病呻吟,更不能杜撰父母双亡、自己双手截肢之类耸人听闻的“悲剧”,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
课题准备
在批阅我所带的高一A2班、高一A3班的以“感受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时,捧读一篇篇鲜活、真实、感人的文章,就有一种置身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耕耘的愉悦。也为此,萌发了以学生作文优美片段为切入点的课题研究。
我先从两个班的作文中初选片段42个,开头15个,结尾14个,再由两个班的同学投票评选,最终入围精彩片段20个,精彩开头8个,精彩结尾7个。
同时动员学生广泛搜集、积极推荐描摹亲情的各类材料。最后确定了描摹亲情的歌词(如《Tears In Heaven》、《懂你》、《常回家看看》、《冬天来了》等)、经典片段(如《背影》、《项脊轩志》中的片段)、名家名作(如《疯娘》、《母亲的伤痕》等)、同龄人亲情佳作等板块。
经过精心筹备,我们编印了专题班报,包括“作文要求”“精彩片段”“凤头”“豹尾”“经典片段”“描摹亲情的歌词”“同龄人亲情佳作”等八大板块。要求学生课前研读,充分感知。
课题目标
知识目标
1.探讨关于亲情的佳作、片段“何以感人”(原因)
2.探讨关于亲情的佳作、片段“以何感人”(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3.学会使用一些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描摹真情实感。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的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3.锻炼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唤醒学生孝敬父母、珍爱亲情的意识。
2.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
教学设计
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立足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原则。课堂以学生为本,重视发挥学生个体的创造意识和群体的劳动作用,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转变。
课堂上灵活采用欣赏音乐、分组讨论、自由作答、小品表演、随堂调查、口头作文等多种教学手段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先播放一首英文歌曲《Tears In Heaven》(译名:《泪洒天堂》)及flash课件,然后介绍相关的故事背景:这首歌是“吉他之神”英国摇滚巨星艾瑞克·克莱普顿为悼念他五岁夭折的儿子而作的。
音乐唤起了我们似曾相识的记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领略、感受醇美、馨香的亲情吧。
二、何以感人
1.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你读了、听了描摹亲情的文字、音乐的直观感受。
老师在学生自由作答的基础上总结:感人。
2.我们一直被歌手、作家、同学们营造的亲情世界深深打动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描摹亲情的音乐、文字为什么具有感人肺腑的穿透力?
老师在学生自由作答的基础上总结:真情实感或感情真挚。
老师点拨: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作文要动人,感情是根本。要写出真情实感,就是要写出真话、真情、真感受以及真体验。
巴金老人说:“我写作的最高境界,我的理想绝不是完美的技巧,而是高尔基草原故事的丹柯,他用手扒开自己的胸膛,拿出自己的心,高高举在头上。”这是文坛泰斗对他近百年文学生涯的高度浓缩。换言之:“把心交给读者”,写出“掏心窝子”的话。
三、以何感人
真情实感是描摹亲情的前提和灵魂,但是,有了真情实感,怎样表达才更动人呢?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呢?
这个专题请同学们结合班报上20个精彩亲情片段分组讨论。
老师布置任务:第一小组负责研讨2、6、8、16、19、20共6个片段;第二小组负责研讨1、7、8、13、17共5个片段;第三小组负责研讨12、13、14、19共4个片段;第四小组负责研讨3、4、5、10、11共5个片段;第五小组负责研讨2、9、15、18、20共5个片段;第6小组准备把第6个片段搬上舞台,排演成小品。
要求:每个小组以相关的精彩片段为依据,仔细研读,找出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的一个共同点,并具体分析。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将集体智慧的结晶最新研究成果与我们分享。研讨时间3分钟。
(3分钟后,老师请小组代言人陈述研究成果)
1.第一小组代言人陈述(略)
老师点评、概括:细节的捕捉
2.第二小组代言人陈述(略)
老师点评、概括:景语的渲染
3.第三小组代言人陈述(略)
老师点评、概括:人称的转换
4.第四小组代言人陈述(略)
老师点评、概括:语言的锤炼
5.第五小组代言人陈述(略)
老师点评、概括:修辞的运用
6.现在,我们的梦想剧场已经拉开,有请第6小组的同学闪亮登场,把第6个片段搬上舞台,排演成小品。
第六组几个同学即兴表演由第6个片段改编而成的小品(略)
师生共同评出“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教师总结、归纳:有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可以让没有生命的文字轻舞飞扬,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即:场景的描摹。
四、口头作文
我们师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对描摹亲情的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了六个方面的不完全归纳,同时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完善。现在,我请同学们作一次关于亲情的口头作文。
1.课堂小调查
a.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请知道的同学举手。
(师)还很多呢,知道的同学应该骄傲地高高地举起手,暂时不知道的同学也不要紧,下课后打个电话问一问。然后在你父母生日那一天,无论你学习多么忙,离家多么远,你都应该陪父母说说话。其实他们要的真的不多,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个问候……
b.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知道父母在和你交谈时最常说的一句话,请知道的同学举手。
(师)仔细回味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父母常对你说的那句话,无论是肯定,鼓励,还是埋怨,批评,但对你表达的那一颗拳拳的父母心都是等值的。
2.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父母,没有用感激的心情观察父母。现在,我有一个提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钟,脑海中以电影小片段的形式回忆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片段,谈谈你的父母哪些生活细节——也许只是片言只语、小事情,小动作——在你记忆深处让你至今感动。比如长得越来越高的女儿和变得越来越矮的老母亲站在一起从不穿高跟鞋,比如父亲弯下腰为高出自己一头的儿子系鞋带,比如你在台灯下做作业时父母悄悄地把灯拧得更亮……请同学们捕捉典型细节作一次口头作文。
学生口头作文(略)
老师点评(略)
五、结束语
我为同学们精彩的口头作文而感动,更为同学们燃烧的激情而感动。因为时间有限,暂时没有发言的同学也不用遗憾,亲情是一卷你读千遍也不厌倦的大书,足够我们解读一辈子。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80多岁的老母亲,艰难地捧着女儿的脸,像个孩子似的说:“为什么你长大以后,就不再亲妈的脸了?”她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她多想和女儿再多说一会儿话,如同一个要远行的母亲,总还是想再陪陪孩子,女儿却不耐烦地说:“妈,明天再说,好吗?我们有的是时间。”
老母亲于是不再多说什么,一直深情地看着女儿,放心不下,艰难地说:“明天天凉,记得多穿件衣服……”
女儿不以为然地说:“妈,你就别再唠叨了……”
然后,女儿走出去关了灯,“啪”的一声,灯炮炸了,母亲也撒手离去……
女儿喃喃地说:“如果早知道你会这么早离开我……”
这是电影《世上最疼我的人去了》中的一个片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冬天来了》
播放《冬天来了》及flash课件(略)
岁月好像一扇门,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带进这个世界的父母就坐在那扇门里,我们总以为那扇门会永远开着,我们还有的是时间,总有机会回去报答,可是当我们真的转身想再看一眼时,也许却发现门已紧闭。
最后,让我用女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的一段话来结束这堂课吧:天下的儿女们,尽快地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吧,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还健在的光阴。
教学心得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单位:湖北大冶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