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解析

作者:于 华




  200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有一天,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造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与往年试题相比,此题的材料和话题不仅提升了一正一反的理性思辩高度,而且,也圈定了“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这一“外”一“中”交界线式的狭小宽度。这样,就势必增加了选材的难度。但是,如能灵活运用因与果、正与反、表与理、古与今、中与外、同与异等等相互链接、相互对比、相互比较的相应思维审题、选材,就有利于化难为易。
  
  一、审题
  
  (一)找出话题、材料中已经“相应”成对的关键词:出人意料——情理之中(外与内、表与里的相应)
  (二)找出材料中尚未“相应”成对的关键词,然后运用相反相应思维,“对”上与之“相应”的词语:愚蠢——(智慧) 诧异、不解——(赞同、理解) 仔细想想——(未仔细想) 类似——(相似 不相似)
  (三)解析由相应成对的关键词组合的重点句:
  大家对玻尔的回答之所以先感到“出人意料”而后又觉得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大家在从“未仔细想”到“仔细想想”的思考中,完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性认知过程,所以,大家就由开始的“诧异、不解”转变、发展为“赞同、理解”了(因与果、表与里的相应)。
  大家所“理解”的玻尔的“完整答案”应该是:“我不只是在学生面前表现我的智慧,我也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虚与实、正与反的相应)。
  玻尔之所以含蓄地省略了前面的“智慧”句,是为了强调后边“不怕显露愚蠢”句的重要,是为了表明“不怕显露愚蠢”才是真正的“秘诀”。
  这样,一个看来简短的问答材料所蕴涵的深刻哲理也就如云破而月出了——真正的科学容不得专制和迷信,容不得虚假和虚荣。任何伟人、大师都不可能全知全能、永远正确英明。作为一个物理学派的导师,正因为玻尔有了“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愚蠢”的真诚,才能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求真务实、集思广益、扬长补短,才能创建第一流的物理学派。
  本来,话题作文的供料只是一个“药引子”,写作时可用可不用,但由于写作要求往往有“类似”这一关键词,所以,对这“药引子”式的材料的审题阅读万万不可忽视。因为:只有解析、体味出这一材料的思想深度,才能选出与之相“类似”的有思想深度的素材,写出与之相“类似”的立意深刻的好文章(相似相应)。
  不少考生对这一材料未能认真审读,没有体味出这一材料的思想深度,于是就选用了一些自以为“类似”实际并不“类似”的事例,导致作文浅谈无味,似是而非的失误。
  由此可知:可入选的“类似”素材必须符合这样的标准——人物的言行、事情的结果必须能让读者(或文章中的人物)由“诧异、不解”到“赞同、理解”,由开始感到不合情理到后来又觉得合乎情理,在开始“未仔细想”之后又“仔细想”这一思考中完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性认知过程。
  
  二、选材
  
  运用古与今、中与外的时空相应思维,试选“类似”事例如下——
  (一)古代事例两则:
  A,一个瞎子夜里外出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许多人见了感到不解,嘲笑他“多此一举”。有人问他:“你自己啥都看不见,为什么还提个灯笼?”瞎子笑笑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简评:好一个“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他给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清了他,这样才不会误撞到他,怎能是“多此一举”?)
  B,一个商人翻山途中遭遇一强盗,商人逃进一个很深的山洞,强盗也追进山洞。在黑暗的山洞里,强盗抢走了商人所有的钱财和一个火把。强盗点亮火把,很快跑远了。两手空空的商人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然后,事情的结局却出人意料:强盗举着火把在山洞里转来转去,怎么也找不到洞口,最终力竭而死。商人却因为一直在黑暗中,所以眼睛能敏锐地捕捉到远处洞口透进来的微光而得以逃生。
  (简评:事情的成败不取决于物质条件是否优越。)
  (二)现代(中国)事例四则:
  A,2005年春的一天,上海世乒赛中的一场刘国正对(德国)波尔的淘汰赛正在进行。这是第七局决胜局,刘国正12比13落后,再输一分就被淘汰,在此关键时刻,刘的一个回球出界了!于是,全场轰动,波尔的教练也起立狂欢……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波尔举手说刘的这个球是擦边球!应给刘加分。当时,这个球擦边的细节除波尔外大家都未看到。波尔声明后,比分拉平。最后,刘反败为胜,波尔被淘汰出局。记者问波尔为什么这样做?波尔很平静地说:“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简评:令人佩服、让人感动地关键词是“公正”和“选择”,发人深思,让人联想的关键词是“诚信”和“素质”!)
  B,小何、小米和许多毕业生参加一家大公司的应聘笔试,笔试分三天进行。第一天小何考99分,名列第一;小米考95分,名列第二。第二天笔试的试卷竟然和第一天试卷一样,小何很快交了卷,小米最后交卷。小何99分,名列第一;小米98分,名列第二。第三天笔试,试卷仍然未变,小何和小米都得了99分,并列第一。第四天,录用榜公布,结果出人意料——公司只录用小米一人!小何气呼呼地找老总质问为什么只录用总分第二名?老总回答说:“我们最需要的是善于发现自己错漏并能改进的人。”
  (简评:事情的结果和老总的回答,在“未仔细想”时甚感意外,“仔细想想”,就会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只有善于发现自己错漏并能改进的人才能较快地进步和发展。公司有了这样的职工,才能较快地进步、发展。)
  C,1994年1月20日,湖北京山县农民佘祥林之妻张在玉生气出走。不久,邻村水塘浮一女尸,经有关亲属辨认,确定死者即张在玉。佘祥林因之被捕并被迫承认杀妻。继而被判死刑。佘多次上诉,后改判为15年徒刑。在佘坐牢11年后(身心俱残)的2005年3月28日,“死者”张在玉突然从外地归来。原来,当年张出走到山东,已与枣庄一农民结婚生子。2005年4月13日,湖北荆门市法院宣布佘祥林无罪释放。
  (简评:“死者”归来出人意料,冤案平反亦在情理之中。但令人深思的是:①造成这一闻名全国的“杀妻冤案”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因为偶然和巧合?②假如“死者”一直不归,佘的冤案岂不永无平反之日?③“死者”未归或“真凶”未捕的类似的、未平的冤案还有多少?)
  D,包头飞机失事后,有关人员清理现场时,发现有一对年轻男女紧紧抱在一起,很难分开。大家原以为他们是夫妻或者恋人。详细的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他们本是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青年。可以想见,在飞机失事的那一瞬间,在生命即将消亡的最后时刻,她们不约而同地扑向对方的怀抱……
  (简评:在生命地最后时刻,只有对方的怀抱才能给自己以安慰!如此纯真的个性展现,焉能不发人深思、令人感动?)
  (三)外国事例两则:
  A,一天下午,牧师的妻子外出了。牧师正忙着准备明天的讲稿,可是他的小儿子却吵闹不休。牧师从一大本杂志上撕下一张彩色的世界地图,又撕成碎片丢在地上,然后对小儿子说:“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10美分。”牧师以为这样至少可以让小儿子花费几小时时间,不料几分钟后,小儿子就完整地拼好了这张世界地图。牧师惊奇地问怎么这么快?小儿子回答说:“因为地图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想,如果这一个人是正确的,它的世界也一定是正确的。”
  (简评:这个小孩拼图运用的就是“正与反”的相似思维。他最后的回答也能给人启迪:如果一个人是错误的,它的世界也一定是错误的,所以,要想改变世界,就要先改变自己。)
  B,林肯担任美国总统后,对待他的政敌像对待朋友一样。因而引起同他关系亲近的许多官员不满。他们质问林肯:“你为什么不把那些反对你的政敌统统消灭掉?”林肯反问道:“当那些政敌一个一个地变成我的朋友时,难道说我不是正在消灭政敌吗?”
  (简评:林肯的言与行无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值得深思的是:对照当今的时事新闻——2005年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之行之所以受到广大民众热烈而隆重的欢迎,说明“化敌为友、实现和平、以人为本、走向双赢”的思潮已成为滚滚向前的时代主流……)
  
  三、求同求异比较上述事例
  
  (求同)在认知过程上,都具有先“出人意料”而后又在“情理之中”的“类似”;在内容含义上,都具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类似”。
  (求异)在表达形式上,有问答式、叙事式、叙事问答结合式;在内容含义上,每则事例所体现的哲理各有不同(见上述事例后的“简评”)。
  四、对考生的两点补充说明
  (一)要想在考场上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好文章,平时既要注重哲学辩证思维的学习和锻炼,更要注重时事新闻报刊的阅读和多种生活素材的积累。
  (二)考场作文时间紧,考生不必(也不可能)如本文这样列举多则事例。如果你能想到自己或亲友的一个真实的“原创性”的“类似”事例,可视为最佳素材。如不能,就从平时积累的记忆中(古今中外)的事例中“改编”选取。如果你想到的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故事,你就可以确定写一篇散文、小小说或故事之类的记叙性文体;如果你想到的是一两个简短而又不宜渲染拉长的事例,你就可以把这些短小事例作为开头或论据,确定写一篇有叙有议的杂文之类的议论性文体。
  
  单位: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