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的尴尬
作者:邓世权
问题一:“自主”变成了放任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只要走进课堂,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课堂上教师已经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时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的意见”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给学生分析与讲解的声音。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做法,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
问题二:“对话”失去了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式教学理念的提出,切中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要有形,更要有效。它不仅体现了课堂活动之状态,还内含了教学主体之自觉,也道出了理想课堂之境界。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对话的内涵理解肤浅而出现偏颇,认为对话就是“互相讨论与交流”,致使对话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从而失去灵魂,课堂上动辄就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追求的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挤掉的却是学生个体自主读书的宝贵时间和静思默想的难得机会。我觉得,课堂上出现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是师生之间对话不平等所造成的,学生缺少了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必要准备。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和“底气”,得有充分的准备才行,最起码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如果连自我都丧失了,那将拿什么来与别人对话呢?
问题三:“评价”缺失了标准
新课堂倡导的是一种激励性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充满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这无疑是正确的。正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课堂上教师用得最多、频率最高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见解很独特”这一类常识性的话语。教师有时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殊不知,一味地表扬也会成为学生的“温柔杀手”。我们知道,文本作为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文本,我们汲取文化营养,并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对它内在的意蕴和价值说“不”。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以寻求答案的丰富多彩,然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又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他们面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往往顺其自然,不置可否,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对否。可见,评价依然成为制约着目前语文新课堂的一个瓶颈。
语文教育出现以上种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重视:一是语文教育由于太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许多语文教师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二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想化表述与课改实践之间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不同区域之间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又导致其课改的某些不平衡。
因此,我们要认真审视语文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对语文教育存在着的种种障碍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展望语文教育的前景,我们该怎样做呢?
第一,改革刻板化的统考制度。以地市为单位的中考和全国性高考,已经成了课程改革流水线上的一大“瓶颈制约”。统考不但以学生为敌,而且也以教师为敌。教师和学生在统考的庞大阴影里徘徊,其心智和思维,尤其是创造性精神和才能总是被深深禁锢着。我们完全同意孙绍振先生在针砭语文高考时的这个基本观点:“考卷是规格统一的,而人才是不拘一格的,从根本上来说,二者是不相容的。”事实上,包括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精神在内的语文素养,未必都能予以精确的量化评价,统考所导致的“语文教学逐渐变成了应付文字游戏和恶作剧的黑色幽默”这一恶果本身,就足以证明上述论断了。因此,如果不对语文统考施以革命性手术,不卸除语文教师精神上的沉重枷锁,课程改革本身也会沦为“黑色幽默”,最终会像历次教育教学改革那样轰轰烈烈地“形式”一场。实际上,上述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诸种问题,正是“跛脚革命”所导致的。因此,语文统考必须来一场实质性的变革。
第二,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这里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师最终能否给学生实施开放、多元的评价,取决于校长能否给教师实施人文化、个性化的评价。首先,关于人文化评价。校长的眼光要从束缚人、校正人甚至斫削人转变为关爱人、帮助人、促进人,要把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学校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语文学科是最富于人文光辉和诗意色彩的,语文教师自身也往往受文学作品的陶冶而表现出鲜明的浪漫情调和自由精神,学校管理要充分关注语文教师这种职业特点,多释放一些自由精神空间,让语文教师的诗心和童心在这种精神空间中放情翱翔。传统指令型学校管理,重规章制度而轻个人自由,重学校发展而轻教师成长,重物质投入而轻感情投入,重学历提升而轻心灵升华,种种片面的非人本主义管理倾向,可以休矣。正如教师要把学生的进步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样,校长要把教师个人的成熟视为学校自身的发展。其次,关于个性化评价。课程改革给学校创设了一种能够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明的教育氛围,校长等行政管理人员亦应用课改的理念来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语文课程的反量化、语文教学法的非线型必然要求校长放弃求同化、求统一和求显性化的衡量标准,以开放的襟怀容纳且尊重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和方式。特别是指令型课程中那些刻板的管理理念要废弃。当校长能够悦纳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的语文教师,能够尊重天马行空、敢闯禁区的的语文教师,那么,他就能成为语文教师可以信赖的朋友,他的教育管理将能释放出无穷的教学创造力。
第三,优化语文教师自身素质。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是决定新课程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许多教师从僵化的教参里挣脱出来,享受到一种解放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课堂对话对于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如果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个体动态生成的无序问题,有序地、随机应变地引向深入,如果不能站到一个鸟瞰人生的思维高度去与学生展开对话,那么,对话必然异化成平庸的“交谈”。其实,不仅仅对话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了,可以说,整个语文课程改革本身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份沉甸甸的试卷,就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次严峻考验。
当教师自身素养成为最严峻的一个“语文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把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与教师素养的全面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里,教学体制的解放与教师意识上的自觉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从教师自身的立场出发,应当借助时代提供的历史契机,尽快实现自身价值(特别是思想价值)的跃升,语文教师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毫无疑问,作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师,如果要蜕尽“匠气”与“俗气”,就应确立并坚定守护独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立场,并凭借一定的思想高度去“俯瞰”人生百态、纷纭世相,去“俯瞰”语文教育的今昔。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可能去真正拥有体制所给予他的开放和自由的课程空间,最终完成自身职业角色的转型,即三大角色转型:语文教师应由课程计划的消极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创造者,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其课程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激励者。这三种角色,无疑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考验着教师的知识功底、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然,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还有许多方面,对于如何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但愿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守住自我彰显个性,大放异彩!
单位:广东博罗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