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作者:陈桂芝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和与其所产生的一种体验,是情绪、情感、情操的综合反映。学生的情感是构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以其丰富、独特的色彩,绘染出这段充满青春活动的人生历程的生动画卷。语文教学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如果我们仅仅理智地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就会亲手造就语文学科的“流失生”。中国古代就有“为情造文”之说,那么观文者也应披文入情。可以说教学是“枝枝叶叶总关情”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科优势,用特有的情感行为,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1、诗化语文教学的魔杖。
学语文是一种情缘。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由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着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于漪)。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很浓的情感因素,寓情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强化语文教学的特点,诗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学生不是容器,不是口袋。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蕴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注重创造“情景交融”的氛围,使教有情趣,可以充分利用导入课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的精髓突现在学生眼前,或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回味咀嚼,或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师生的情感始终统一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中。由情入,经由情的起伏跌宕,最终得以情感的升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情感。师生情,文章情,生活情,情景交融。一堂好的语文课,理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根情弦,每一篇文章都有某种情言。语文课倘若“无情”,它就失去了语文的面貌。
2、传播思想教育的火把。
重视思想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倡导并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又是教育规律、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那么情感教育就是传递思想教育的火把。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是中外名篇精粹。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为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如置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休戚与共,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把精力集中在“情”上,才能深入解剖作品,进入角色,才能竭尽全力地挖掘出作者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潜在的字、词、句的领悟,尽在其中,乐在其中,因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应该启发学生认识已经感知的形象意义,体会已有的感情所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受到“教化”,从“感文”发展到“感心”的高级阶段。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完善其人格。
3、拨动学生的思维琴弦。
现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仅仅把思维看作理智、冷静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讨论问题,就未免显得偏颇了。思维离不开情感。日本著名心理学家龙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说的“刺激”就是情感对思维的影响、推动、促进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曾介绍,柴可夫斯基写《黑桃皇后》最后一幕“葛尔曼死亡”时,作曲家自己失声痛哭起来(捷普洛夫《心理学》第七章42节)。正是处于这种情感的强烈震颤状态,文艺大师才能思泉如涌,下笔入神。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如果不能感受艺术家的惊心动魄的情感,怎么可能思索和领悟作品深刻的内涵呢?
同样的道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保持一种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就能为他们创造一个引起积极思维的特定情境,以《荷塘月色》为例,如果先从总体上感受到了文中渗透着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并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现的,那么学生思索的闸门就容易打开了。从情入手,学生很容易能理解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风雨如磐的黑暗社会中的不满和期盼,以及寻求解脱和安宁的特有的心情,从而加深领会文章的主旨。
这样,通过情感的渗透、情感的教育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的空间。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更是教学氛围的灵魂,情感是教学氛围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价值,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利用情感因素,创设适宜的氛围,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
单位:山东淄博市淄川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