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语文教学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作者:赵焕亭
一、讲授法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1)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保证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对事实的陈述、描绘或对概念规律的解释、论证,都必须确实可靠、正确无误。运用讲授法,还需要开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受到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中也包含许多科学知识,教师首先要弄明白。例如,七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是《两小儿辩日》,其中涉及太阳和地球的距离问题。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原因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另一儿曰:“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原因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小儿的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不能解答,但是,今天如果有学生问老师,老师则必须让学生明白:早晨和中午,地球离太阳一样远。早晨之所以看到的太阳大,是因为早晨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到的太阳显得特别大。早晨之所以感到凉快,是因为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量消散了。
语文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天然材料。比如,《最后一课》以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感,间接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达了对祖国的恋恋深情。课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如: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课本”;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细节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将民族意识、爱国精神渗透在这些细节分析之中。
(2)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保证讲授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讲授的内容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系统性和逻辑性往往是紧密相连的。例如,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应注意运用连贯性、衔接性的词语来概括文章三部分的含义。第一部分写想念北平的秋;第二部分描绘北平的秋;第三部分赞颂北平的秋。这样以“北平的秋”来贯穿三个部分,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讲授法一定要有启发性
讲授要有启发性,需要增加讲授法中设疑、激疑、解疑的成分,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听讲的兴趣。
(1)关于设疑。譬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一节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疑:“雪地捕鸟的活动,大家玩过吗?想玩吗?会玩吗?”这一连串的问话,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读课文,看看迅哥儿是怎样捕鸟的。
(2)关于激疑。譬如,讲《孔乙己》时,课将结束,教师突然问:“孔乙己有脚吗?”学生愕然回答:“有啊!”教师接着问:“孔乙己离开我们时是用脚走去的吗?”学生答到:“是用手离开的。”这时,老师一字一顿地说:“是啊,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命的舞台……”老师一边说一边擦去了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默然良久。这里,教师的言行极有启发性,激起疑问、引发思考。是啊,孔乙己有脚却落得用手行走,可见,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何等残酷!
(3)关于释疑。譬如,讲《一件小事》时,有学生问老师:“课文中说:‘我这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是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生活实践说明,事物离人愈近愈大,愈远愈小。课文中写的是否违背了生活常识?”这个问题涉及到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清楚:作者是在用心灵感受而不仅仅是在用眼睛观察,这在心理学上叫“意象”。这种描写方法生动地表现了“我”对车夫的崇敬之情。
三、运用讲授法,语言要清晰、简练、生动
教师上课的语言要集各种语言之精华。它应该具有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它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斑羚飞渡》时,运用了这样一段话:“老斑羚从容地走向死亡,心甘情愿地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从而铸就了生命的辉煌。课文借表现动物的精神来暗示和启发人们,应该敬畏生命。在广袤的地球上,人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灵。我们必须用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这段话从课文细节出发,简练生动地概括了文章主旨,值得我们借鉴。
单位:河南平顶山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