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幸福之路

作者:张亚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无奈:课堂教学,围绕应考各项知识要点难点训练;管理目标,中心任务是中高考成绩排列;回到家中,年幼的孩子天天几套试卷作业。就在两天前,武汉晨报醒目标题:“奥赛失利,尖子生屡次自残。”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很怀念幼年,每天在学校3:30放学后,几乎不费什么时间做完作业。然后是玩耍、参加校宣传队活动。回到家里,大人未下班,小孩买菜、生炉子、做饭……还记得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虽然童年物质生活匮乏,但我们的心灵是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较之现在的孩子——所有时间被课业剥夺被逼上应考之路的孩子,我们多么幸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清楚地阐述了教育的应然,也即教育“幸福之路”的内涵:“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人为的教育应该是为人的本性服务,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以提高受教育者全员整体素质和实践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关注生命的成长,精神发展、人格完善等价值领域的问题。
  孩子像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主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加工,或是装载知识的容器,生命谈何尊严,谈何幸福?
  我向往通往幸福之路的课堂,辉映着学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五种品质: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和探究意识。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学生心灵得到滋润和解放。建立在关注生命幸福层次上的课堂,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平台,是意义生成的场所,也是激发生命成长,进行自主建构、发育和完善的温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教育不是工业,更不是快餐盒饭。读书不是走进车间,读书应是走进历史、现实、未来的歌剧院,走进科学和艺术的圣殿,走进自然与社会的伊甸园。
  在早春的薄雾轻烟之中,在阳光明媚的午后,书香暗动,风尘仆仆的心灵终于可以回家了。不必与人比拼,不必追求功利,孩子是自然之子在社会各行业技能的风日中放养,像海绵吸水,像身体需求物质养料一样大脑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淀。到黄昏,望灿烂星空,吟咏自己或别人宽广而又温柔的心灵,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与那广阔的星空溶为一体。睡眠,吸收进的养料生态会自行消化,等明天,成人之际,天生我才,必有一个适合我的岗位。
  幸福之路,在我看来,是每个人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脚踏实地地对人类文明和自然奥秘的追寻,是生命美感的享受,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位师生都做到这一点,“人为”的教育就达到了“为人”的目的。
  单位:武汉市江岸区中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