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谈幼珍
然而,看着热热闹闹的教学改革,听着一些教师激情洋溢的讲课,看着一些教学课堂实录以及自身的教学尝试,对于现在的某些教学现象,我不禁有些迷惘。
诚然,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各种活动课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其中,提问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的确,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现代教学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那么怎样互动?其中肯定少不了提问,少不了讨论。然而,我们有时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学中的不断提问,会使学生穷于应答而去拾取课本的只言片语,不能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的思路、情感。而且,这些所谓的又多又细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的疑惑。这样,学生会表现出所谓的积极性去揣测教师的想法,去迎合教师,这才是真正的“换汤不换药”,我们其实还是走入了“满堂灌、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此外,为了调节气氛,有时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讨论。固然,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讨论,确实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讨论中逐渐认清事情的本质,但有时候,教师也不难发现:乍一瞧,课堂上是人声鼎沸,可再一审视:有一人讲而三人听者;有四人都默不作声者;更有趁此机会闲聊一番者……总之,“讨论”被泛化和庸俗化了。也许,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认为衡量一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在于形式有无精彩之处,而教学内容怎样,已成为退居第二位的问题了。形式大于内容,热闹重于一切,笑比不笑好。可我觉得,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我们还是要让学生真正学点什么,不管是情感的熏陶,还是语言上的锤炼。所以我想,这样没有效果的讨论还是不要的好!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到底该如何设计提问或者说如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愿、自觉讨论问题,从而真正学有所获?这其中又有何技巧?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次语文课:那次我准备上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按照常规的教法,我准备先请学生自读课文,编写课文提纲,教师再订正,然后请学生精读课文,自由提问。根据《教参》和其它一些参考资料的讲解,我也准备了学生可能会有的问题,比如:1、为什么要写荔枝不耐贮藏这一点?2、有关介绍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删除?3、作为一篇说明文,课文引用了许多诗词典故,有何妙用?……
可是在实施过程中,一生是这样编写提纲的(主要是从第2段到第13段):
那么,我当时请他阐述他分层的理由,他说先写形态,再写果实,按由外到内的顺序行文,“嘿,等等”,我马上指着“花”和“贮运”说,“这是写什么?能将‘贮运’和‘花’安排在果实里吗?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说我是针对学生自己的“自相矛盾”发问,让学生自己思考,一方面,学生会去训练自己的语言,以后如何严密性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自圆其说,给别人一个满意的答案,我想这种提问比单纯地问“作者为什么要谈‘贮运’?”、“第二层是介绍果实,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花’”是不是要巧妙得多?
所以,我以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仅要积极投身改革,更要认真钻研,把握提问技巧,尤其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随机应变,能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到针对学生的问题而发问,不仅要花样翻新,更要着眼内容,注意课堂内容的厚实性,真正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单位:湖北黄石市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