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开展语文活动课的尝试
作者:曹小群
首先我确定了“量少质精”的总原则。为配合新课标而编写的新教材为初中每个学期都设置了六次“活动课”,但就我从校内外同行请教的经验来看,一次完整的“活动课”具体操作时至少需要五至七个课时。这说明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全额实施新教材每学期六次“活动课”的安排,是根本不现实的。与其多而滥,不如少而精。
然后开始挑选合适的活动主题。一个好的主题,内容上既要与日常的课本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要突破课本的局限,拓展语文学科的领域,充分展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体现,突出语文工具的个性特征——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让学生能够围绕这个主题,在搜集资料的同时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深厚内涵与现实应用,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了解生活了解文化的兴趣,而且愿意自主地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展示自己对主题的认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因此,初一学年上学期,我从教材上设置的六个活动主题中选择了“与月亮有关的丰富文化”。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个极具张力的意象。从妇孺皆知的嫦娥奔月到李白的醉酒捞月再到苏东坡的举杯问月,古往今来,与月亮有关的传说轶事、诗词歌赋、名曲名画、楹联谜语以及民俗民情实在多不胜数。对这个主题的资料搜集,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学生也相应有比较多的展示形式可供选择,可以吟诗、作画、弹琴、唱歌,也可以讲故事、演小品、对对联、猜谜语。
在后来的展示课上,学生不仅借助了这些形式,甚至还有所超越:有两名学生分别用横笛与口哨演奏了著名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同时在内容上,学生也表现出了大胆的想象与创新。也许受现在各类“戏说”“大话”的影响吧,学生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创作演出了小品《嫦娥奔月以后》,说的是嫦娥到广寒宫后倍感寂寞无聊,于是就去王母娘娘开的酒店打工,逢蒙从人间追来继续纠缠,嫦娥依然不从后便意图打劫,结果被吴刚英雄救美,接着吴刚又捧来自酿的桂花美酒,终于打动嫦娥芳心,两人结为神仙眷属。固然内容涉及情爱于中学生有所不妥,学生的表演也非常拘谨粗糙,甚至对话也因太过口语化而显得随便。但对初一学生而言,这股敢于大胆尝试的勇气,这份基于现实生活的绮丽想象,尤其是这种全心参与的自主自愿以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才情,是多么难能可贵!
初一学年下学期,我继续安排了一次“活动课”。这次的主题确定与上次不同,我没有完全照搬已经给定的主题,而是作了修改。我向学生提供的“活动课”主题为——“我心目中的英雄”。因为这个主题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性,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思考方向,我举办了一个题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专题讲座来进行详细的指导。在讲座中,我比较分析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也是公认的一些“失败了的英雄”,例如:“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荆轲、神勇过人却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项羽、“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精忠报国却屈死于风波亭的岳飞以及“征服了整个欧洲的小个子”拿破仑和硬汉海明威。这些人尽管最终要么失败要么自杀,但他们都以超凡的努力、曾有的辉煌及迷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历史上和人们心中不可动摇的位置,政治斗争或名利追逐的最终结果是无法替代这一切的。
借助于我的指导,我希望学生至少可以开启自己的思维,而后来的展示课也的确没让我失望。学生展示的形式以组合表演的小品居多,有演绎历史的《草船借箭》《岳母刺字》《新精武门》,有现代版的《三气周瑜》《武松打虎》,有表现抗日小英雄的《Q版雨来》,有生活气息浓厚的《真假救火》,还有具象征主义特色的《无名英雄》等等。
这些故事的构思也依然还幼稚粗陋,但学生毕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开始思考历史,开始认识生活,也逐步加深了同学间团结协作,甚至敢于展示自己与平日不同的性格侧面。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体现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已初步得到锻炼,“活动课”这种形式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接受,而学生也逐渐从这种形式中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这对我们以后继续开展“活动课”是非常有利的。
这一学年的两次“活动课”都较为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两次展示课上学生们的表现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这一年的实践表明,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愈是活泼多样,愈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活动展开的层次就能愈深,学生对自身潜能的挖掘也能随之愈深。只要能持之以恒,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文化素养,也必将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单位:广东深圳市笋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