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赖李真
一、学生的组织形式
1、信息共享型
在学习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文时,老师常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查找一些信息或学习材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也开阔了眼界。如,学习一些科普类文章如《鲸》时,老师引导学生查找与鲸相关的一些图片或文本资料;学习历史故事类文章《田忌赛马》《晏子使楚》时,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学习《月光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查找与人物相关背景材料等;诸如此类等等。学生在课外查阅后,在课堂上老师应组织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让组内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介绍所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这样,信息得到共享,获取信息的方式可以推介,以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范围、能力。我们把这类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称之为信息共享型。信息共享型小组合作形式在分组时可在学生收集信息前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及个人能力自行分组。
2、情感交流型
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各自的生活积累、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不一样,他们对阅读材料感兴趣的部分会不一样,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会感悟到不同的形象,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亦相应地会在心中建立不同的知识、价值体系。这也即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揭示的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在提倡个性化阅读的今天,这是闪光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此设计情感交流型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诉说自己与文本、作者交流后的各自独特的体验。分组时,老师可有意识地把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互相搭配,在讨论、交流、会话中,最大限度地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天地,以不同的认知水平、风格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交流,不同角度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感受成长的喜悦。在这类小组合作形式中,小组间各成员能从丰富多彩的感悟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人沟通能力、自尊心及相互尊重关系都有提高。真实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3、比较学法型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潜心读书后,读后会有感受,会质疑问难,教师可根据因文适时创设比较学法型小组合作方式。小组内学生通过不同学法学习同一教学内容,例如用提问法、批注法、表演法、品词品句法、朗读法、画图法等等方法,各个成员从不同理解角度、层面、方式,去探究文章写了什么,去探究文章是怎么写的。这样,生与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组内其它成员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从而使各成员的思维、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与此同时,各个成员不仅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还汇报自己的学法,这本身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良好导向。
4、积累运用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与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此外,小学高年级的积累还包括积累在阅读中领悟、揣摩到的文章基本表达方法(这是当前大多数语文老师应引起注意的)。因而,在读书、背诵这类积累语言的活动,以及通过口语交际时运用、巩固所积累的表达方法的实践活动中,便可安排积累运用型小组合作方式,在组内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搭配,来促进差生的转化,增进优生的成就感;这时,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也是必要的,这会是一种良性的竞争。为了交出满意的答卷,小组内成员需进行科学的分工、协作,考虑用什么方法可事半功倍,共同争取小组的胜利,在这种形式中,引导学生自行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显然,这同时是一种面向过程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增进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责任感。
二、教师的指导策略
1、以热情燃起热情,以心灵碰撞心灵,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啦啦队长”,教师应操纵自如地调动语言、语调、形体等因素,形成良好的课堂激励,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这是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2、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既丰富多彩,也良莠并存,老师需担任学生信息收集时的“导航者”、信息筛选时的引导者;
3、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是“教练员”:把读书的方法科学地传达给学生;在讨论中灵活地把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适时地补充学生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时未顾及而又应该学习的议题;等等。
4、小组合作学习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语文活动场景,老师在这里应是一位知识渊博、果断英明、睿智幽默的“艺术总监”。
单位:广东佛山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