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古典诗词鉴赏的五个环节

作者:邓鸿才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说过:“文学鉴赏,是开着许多窗户的一幢房子,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自己的那一扇窗观望文学作品,而是应当启发每个学生都主动地打开自己的那扇窗户。”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应“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自2002年起,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简析题。近年来对诗歌的罄体解读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那么在诗歌鉴赏中该如何让学生主动打开自己的那一扇窗户呢?
  
  一、审视标题,辨明诗歌题材
  
  看人先看面目,赏诗先赏诗题。题目即诗的额头,含有诸多信息,除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外,也揭示出诗歌的题材、主题,研讨诗题往往能从中做出题材的分类。①咏史怀古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建功立业之志;或发昔胜今衰之慨,借古讽今,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②山水田园诗,或绘山川美景,抒喜爱之情,表不同流俗之志;或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③边塞征戍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抒发征夫远戍的感慨,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的安宁生活。④别离贬谪诗,或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或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或表达自己的志向,豁达的胸襟,豪放的气度;或流露遭贬后的郁闷,惆怅和失意;或表达遭贬后仍不为国效力,关注黎庶而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⑤爱情怨女诗,或描写帝王后宫与世隔绝的精神困境;或抒写闺中妇女对丈夫的思念,独居闺中的孤独。⑥思乡怀人诗,或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寂寞,幽怨之情。⑦咏物抒怀诗,或托物言志,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的志向;或即事抒怀,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二、品味语言,推敲诗歌意旨
  
  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而言,诗歌的语言更为精练、含蓄,语言容量更大。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是说要通过语言的媒介,去获得对形象,对意旨的具体感受和经验。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用语特点。
  精练,即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形象。《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执手”一语准确而形象地刻画出一对恋人分别在即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态。他们该有多少离别话要倾诉,但只能“泪眼”相对,那种依恋,那种悲苦是难以言说的。因而只能是四手相执,泪眼相对,情郁于中,却语哽咽喉。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冷”也极精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穿行,仿佛在发出幽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幽深的松林上,林间更显幽暗、冷寂了。
  含蓄,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散文一样多直露,它要求有丰富的内涵,意在言外。《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字面看似对桥边红药发问:你年复一年为谁而生?为谁开放?实则暗示金兵入侵,战火过后,曾经人烟稠密,市井繁荣,歌舞升平的扬州已变得一片萧条冷落。一切都显得那么冷清孤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桥边的红药也无人欣赏,任其自生自灭。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憎恶,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不满已不言自明了。
  
  三、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读懂诗歌语言是初步的,浅层次的,而把握诗歌的意境则是对诗的形象的深层次的理解、感悟。意象,即诗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于物,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而意境是诗的核心,是诗人精神境界凝聚、升华后的艺术表现,是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要领会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意象入手,分析诗中所给的景,所叙的事是什么,然后在脑海里形成那些景和事所展示的画面,再据此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流露。《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所绘之景:寒风凛冽,冰雪封地,一枝红梅却傲雪怒放了。一派银装素裹之中,有那么一点娇艳的鲜红。这样一来,此句不仅描绘了梅的形态美,梅花的孤傲品格也跃然纸上,而作者的品格和情操也隐寓其中了。《雨霖铃》中景、事、情的融合,更是浑然一体。
  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于是看到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常见的意象有:柳、月、霜,松竹、梅、菊、兰,流水、落花、梧桐、老树、残月、夕阳、大漠、孤烟、长河、孤城、玉关、楼兰、羌笛、鸿雁、杜鹃、蝉等。
  
  四、知人论世,体味诗歌内涵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谓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处境、生活经历;论世,即考察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体味诗情就是通过感受诗人的生活来体味诗人的心情,通过联系诗人的现实处境,来追寻诗人的思想轨迹,寻求与抒情主体感情的共鸣。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曾感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对此不妨作这样的分析:二人相逢的时节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落英缤纷的春天,这是第一层。联系“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李龟年过去曾是显贵宠幸的歌手,如今事过境迁,流落江南,而杜甫早年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而今年老体弱,辗转江湖间,二人有相似的命运,这“落花时节”实在是对自身不幸的譬喻和伤感,这是第二层。联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这“落花时节”又包含着对“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悲叹。乐景寓哀情,更让人有万千感慨。在杜甫诗中,抒情主体面对秋风破屋,村童戏谑,复加屋漏床湿,长夜难眠,诗人叹息、悲痛,让人寄予无限同情,但诗人却热切期待着“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至此,读者感受到一位忧国忧民、关心黎庶的伟大诗人跳动的脉搏,终于理解了诗人的情怀,而对他无比崇敬。普希金这样描述自己写诗的情景:“把一块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这“燃烧的赤炭”不正是诗人滚烫灼人的情感吗?
  
  五、品评技法,构建诗歌术语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抒情方式及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古典诗歌在表情达志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组织语言。就抒情方式而言,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就表现手法而言,有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意在言外、画龙点睛等。另外,不同流派有不同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关于诗歌鉴赏历来是见仁见智。本文所赘述的不过是便于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的解题思路,浅尝辄止,有见笑大方之嫌。
  单位:湖北荆州市北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