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诗歌形象的捕捉
作者:戴春桃
一、形象修饰
在诗歌中,特别是在咏物诗中,诗人总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写景物,我们要捕捉它的形象,可以把原诗中描写景物形象的词语找出来,当定语来修饰该景物。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让学生自己在诗中按顺序找出描写形容“梅”的词语,然后按“……的梅”的格式表达出来,很快,学生就归纳出该诗描写了“寂寞、遭风雨、不争春、遭摧残香如故”的梅的形象,再经老师点拔,进一步概括为描写了“寂寞、遭摧残却孤高”的梅的形象。
同样对于以写人物为主的短诗,我们也可沿用此法,如《迢迢牵牛星》,学生就根据诗中对织女的片言白描,归纳出“纤纤素手、泣涕零落、脉脉不语”的织女形象。当然,用这种方法,只是粗知诗歌形象,而要进一步恰当形容,还要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想象描述
诗贵含蓄,诗人在作品中很少简单直露地展现诗歌形象,而总是将它融于细腻含蓄的文字中,给读者一个再创造的空间。所以,鉴赏诗歌的形象时,就应当充分调动形象思维去丰富所描述的形象,调动各种知识经验去认知、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如柳永《雨霖铃》的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一开头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景物形象的勾勒,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按照“定语齐齐来上阵”的方法,学生很快就回答为描述了“寒蝉、长亭、骤雨”的生活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这样描述未免粗糙了些,那么就必须调动学生去想象。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寒蝉是秋蝉,它叫声怎样?长亭何用?秋天在骤雨后给人的感觉如何?
学生归纳出:秋声凄切,秋亭寓别,秋雨言凉
按照此法,学习王维《山居秋暝》时,学生能根据诗中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这些词语进行想象,归纳出该诗描写了“闲适、幽静”的生活图景。经过学生的想象,诗歌的形象就不难捕捉和把握了,若能巧妙地把握惯用景物(意象)的内涵,那么理解诗歌的形象就会更容易些。
三、概括活动
在叙事诗中,人物行动描写较突出,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活动去归纳概括人物的形象,这点和小说、散文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相通的。
第三册的三首诗《氓》、《静女》、《孔雀东南飞》刚好塑造了三个女性形象,要了解这三个女性形象就必须要把握她们的表现(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正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在这台戏中,三个人物有什么光彩照人的表演,我让学生分组预习,讨论后,自己归纳,效果很好。见下所示:
人物 表现 形象
氓之妻 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纯情
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勤劳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坚强
静女 爱而不见 天真
贻我彤管 重情
刘兰芝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勤劳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精妙世无双 美丽
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识礼
君当作磐石,……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重情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坚贞、不慕虚荣
这种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因为和把握小说、散文中人物形象是一样的,所以学生操作起来就非常容易,也不容易出差错。
四、快乐改写
为了巩固形象的把握,我还鼓励学生把诗歌的形象用自己的话去描述,从而加深对形象的了解,并让学生自己做成课件,在课堂展现,这样既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又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柳永《雨霖铃》上片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让学生自己体会,并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的描述也很有个性:
——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停,凉意袭人,蝉在柳梢上凄切地鸣叫着……
——傍晚,急速的秋雨,逶迤而去,送别的长亭边,蝉在柳树上恣意哀鸣,真撩人心哪!
——秋雨送凉,秋蝉悲鸣,长亭边的离人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改写,让学生对原作品进行再创造,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把握,也锻炼了学生写作水平,一举两得。
总之,要想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就是要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多动手,多思考。正如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科斯考利所说“文学鉴赏中,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顺着教师的那扇窗户观望文学作品,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打开自己的那扇窗户。”
单位:广东东莞市厚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