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巧用课文插图进行作文教学
作者:王赛云
这些课文插图多彩多姿,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成为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时,若能巧妙利用这些课文插图,精心设计一些作文训练题目,既能大大提高课本插图的使用价值,又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二得。
一、巧用插图,设计拟题练习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干中往往要求“题目自拟”。可见如何拟一个好题目,也是作文考查的一个能力点。有不少的插图,仅交待课文出处,没有标题,就可以让学生在熟习课文、仔细观察插图的前提下,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这种拟题训练,可从课本中选句选词拟题,也可根据画面内容自行拟题。比如《孔雀东南飞》,课文配有两幅插图,根据课文的故事情节,可拟题为“夫妻惜别”和“兰芝严妆”。比如《药》,插图下面有一行字“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但这不能揭示画面的内涵,可选用课本中的“上坟”作为题目。有一些插图,本身就有题目,比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的插图“维纳斯塑像”,但标题比较直接地揭示了画面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拟题,使标题显得既含蓄又深刻,可拟为《残缺的美》。
诸如此类的拟题练习,可在课堂教学中见缝插针地进行,既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拟题的能力。
二、巧用插图,训练片断描写
学生的记叙文写作中,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是:人物形象干瘪,无血无肉,平面化;叙事平铺直叙,不生动。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利用有关的插图,进行片断描写的训练。比如,讲解鲁迅的《祝福》时,布置学生根据祥林嫂沦为乞丐后的插图,课前写一段人物的外貌。学生笔下呈现出的大多是大众化的乞丐形象: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人很瘦;拄着拐杖,提着篮子——既老又脏。人物缺少个性,激不起读者的同情,更谈不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鲁迅对祥林嫂的描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只有抓住人物身上最具有特征的部位展开描写,人物才会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可提供进行片断描写的插图很多,如:环境描写的有《药》的“上坟”;景色描写的有《登泰山记》的“泰山日出”等。充分利用插图,结合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断描写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能恰当地穿插描写,增添文采。
三、巧用插图,介绍说明画面
缺少生活素材的积累,不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写不出好文章。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对于一些画面比较复杂的课文插图,可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图,写一篇介绍画面内容的说明文。如学习杜甫的作品后,仔细观察“成都武侯祠”,写一段文字,向没有去过的人形容“武侯祠”的气魄。其实,课文中的每幅图,几乎都可作这方面的练习。这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有条理说明事物的能力,还能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巧用插图,激发“说话”兴趣
高中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发言不如小学初中时积极,教师在教学中唱独脚戏的现象经常会发生。针对课堂上学生不够重视“说”的能力培养这一实际,对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就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内容,讲述故事。因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内容,极容易激发起学生说话的欲望。比如学习了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一文,可让学生根据插图讲述“杨志的故事”。学了王实甫的《西厢记》一文,可让学生根据插图,分别扮演莺莺和张生的角色,进行人物对话。这一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何乐而不为?
插图,是教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这一些插图来进行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在作文教学中还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妨试试。
单位:浙江温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