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话题记叙文应化大为小
作者:秦召然
所谓“化大为小”,首先是将大的话题化为小的话题。作文话题,其写作范围通常都是极大的,为的是让学生都有话说。但一篇作文,篇幅有限(其一般的要求是800-1000字),若按原话题去写,是很难驾驭的。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将话题化小。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切分蛋糕”。譬如在你过生日时买了一个大蛋糕,你不可能将它整个的拿起来去吃。你得先把它切分成若干小块,然后才好去吃。也有人将其比作“开小窗口”,道理和前者也是一样的。比如以“爱”为话题,我们可以把它切分为“父母之爱”、“朋友之爱”、“情侣之爱”等等;再比如以“读书”为话题,我们可以把它切分为“怎样读”、“读什么”、“读的好处”等;又比如话题“窗口”,可以切分为“生活的窗口”、“社会的窗口”,或者就是“某个房子的具体的窗口”等。这样我们先将它具体切分,化大为小,然后再选择其中的一个去写,就有可能写得有条有理、具体入微、生动感人了,否则将会条理混乱、主次不分、空洞无物。
“化大为小”的第二个问题是选材要小。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而唐弢先生写他时,并没有选择所谓“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极其细微的几件小事,却将鲁迅先生写得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将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和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则更是个中高手,他写项羽、写刘邦,选取两人当年各自见到秦始皇时的反应;“彼可取而代也”、“嗟乎,大丈夫当如此”,只这样一个细节,便将项羽的豪迈之气、刘邦的艳羡之情,展露无余;再如写张汤,写他小时候扮法官审老鼠的细节,便使他的酷吏形象跃然纸上了。而有一篇叫《葡萄熟了》的作文,更是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写母爱,把母爱在表现上“翻新”了一下,以葡萄的结果、果熟、留果、吃果的经历,用“大事记”一样的形式(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一号、八月七号、八月十五号、八月十七号),把远离家乡的儿子对母爱的体验一步一步推向深处,写出了浓浓的母爱的味道。其实,有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写“我”每天早上上学时母亲为“我”所煎的“那热乎乎并列而放的两个双黄蛋”(其实是特意用两只鸡蛋精心拼合而成的)、晚上下自习时“家中那扇半开的门”等,真是将母爱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倘不能选取这些具体而细小的事情来写,则母爱必将流于虚假而空洞——这也就是所谓的“以小见大”。
当然,要想做到“以小见大”,所选材料必须是要有内涵、有深意的,而作者也必须要有发现深意的眼光。那些平淡无味的小事,再多也是无用;而有深意却看不到,也是于事无补的。如有同学写“读书”:说是有一次考试,有一道题大家都不会,而“我”平时爱看书,恰好见过,于是便做了出来,可见读书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去写读书,境界实在太低,眼光实在太低。读书可以怡情、可以修身、可以增智、可以明理,小则齐家、大则治国等,若是没有思想、没有眼光,是绝然想不到、看不出的。
要点之二,是“旁敲侧击、无中生有”
且以“窗口”为例。如果选择那具体的窗口,则小小窗口,似乎实在没什么可写。但我们可以选取与窗口有关的一些东西比如从窗口看到的窗外的“紫藤”来写,写它的绿意、写它的生命力等,最后再加以升华:我的小小的窗口,从此变得很大、很大。这样,虽不直写窗口,而窗口自出,可谓“无中生有”、“曲径通幽”。
这种写法,其实古人早就用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即用此法:该诗从诗名上看自然是要写瓜洲的,但王所写其实并不是瓜洲,因为他知道贴得太近单写瓜洲写不好,所以干脆来个长焦距,站在瓜洲遥望江南,这一望便望出点意思来了。再如苏轼的《喜雨亭记》,一个孤亭,本无写处,但作者将其置于一个大的背景之中,去写亭的背景、亭的落成、亭的命名等,于是便境界高远、意趣横生了。其它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快哉亭记》、《墨池记》等,大抵皆是此类。
再如有一篇文章,是写故乡变化的。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写故乡的新貌如何如何,而是写从前将家中不再合身的衣服(其实并不破旧)送给乡下的亲戚朋友时,他们是那样的欢天喜地;而如今,再那样做时,他们就不再愿意接受,而且脸上还会流露出不快的神色。于是“我”知道故乡早已致富,不再是从前的穷乡了。“我”便将它们收起,捐给需要它们的边区或灾区的人们。这样虽未直接去写故乡的变化,但文中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是故乡的变化。
总之,“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旁敲侧击、无中生有”,常为人们忽视却又极是实用之法,作文时,如果能眼光独到、思维活跃,要想做到“奇思妙想、曲径通幽”,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当非难事。
单位:河南固始县慈济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