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作者:王永清
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的需要。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时,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是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共悲欢,同离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师生不是平等朋友式的,如果教师还着力维护自己的“强权”地位,那师生间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因此,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应是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
1.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确定的教学目标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据此,在语文学习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提倡多样化的教法,也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但有一个原则,即不能离开教学目标,必须达到课堂要求。
2.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和谐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应是准确的授课内容与巧妙的指导方法的统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课堂教学不仅要有质,即内容,也要有文,即形式。内容胜过形式,则课堂平淡乏味;形式胜过内容,则课堂教学类似于花架子,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却一无所得。文质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教学才称得上和谐。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
3、主体件与主导件的统一
教师要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以权威者自居,应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萧伯纳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我们交换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假如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那么,我们交换后,就各自有两个思想。”教师把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绝对会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更多更好的“答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走近学生,发动学生,完善学生。
但是中学生的思考有时候会“迷路”,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将之带回到可以走到“罗马”的路上来,并告之如何认路;有时候会在“拦路虎”面前畏缩不前,这时就需要教师牵拔,帮助他们一同解决困难,并授以方法。
三、和谐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认真学习,拓展知识
著名语文教师韩军说:“成功的语文教育,根本依赖于教育者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力,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才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令听课者荡气回肠。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做根基,所谓课型、方法不过是花拳秀腿。”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如同“金字塔”,基厚而塔尖。语文教师应广泛涉猎各种知识,经史典籍,诸子百家,时代思潮,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天文地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厚实的基础知识是教师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源泉,源不远则水不长。语文教师还应有自己的钻研领域,形成金字塔的塔尖,这样才能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
2、修身养性,爱心至上
温家宝总理说:“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一个思想道德低劣,没有事业心,不关心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和谐课堂教学就无从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那门学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关心学生的思想,关注他们的生活,将自己对亲人的爱心扩展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课堂教学,师生关系必会和谐融洽。
3、身体力行,为生表率
现在的教师,一般能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为学生的表率。但在教学上,有些教师却不乐意于为学生表率。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背不来;要求学生作文,自己不会写;要求学生钻研文本,自己却走捷径,把教参的内容当做自己的理解。钱理群教授大声疾呼:语文教师应该在完成基本教学的情况下,可以带上自己的性格特点与研究方向,不应该人云亦云。要想在课堂上带上自己的性格特点与研究方向,教师在学习上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要求学生写的,自己先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体会到学生学习时的困难,才能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和谐的境界。
单位:浙江台州市黄岩宁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