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

作者:王春红




  笔者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常叹学生朗读能力之差:有的学生朗读时结结巴巴,词不成句,句不成调,让人“不忍耳闻”;有的好一些,但也是干巴呆板,了无生气,味同嚼蜡;能把话语的思想感情之细微处较好地表现出来的,很少。笔者于是深感高中语文课也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价值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有重视朗读的传统。现代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也认为“语文是所谓的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诵读”。
  笔者认为,朗读的最大价值就是能很好地培养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包括语音感、语法感、语义感”。这“语音”、“语法”、“语义”三感能在朗读中三合一地得到训练。经常朗读(包括听人朗读)就能形成对语言的立体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语感。而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人所强调。王尚文教授说“语感教学如能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就能“提高学生整个的文化心理素质”,使语文教学“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二、忽视朗读教学的原因
  
  可惜的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我们习惯于“条分缕析”地肢解课文,不重视整体性的“美读”(叶圣陶语)式体悟;我们喜欢架空文章凌空高蹈大谈“人文”,学生对课文本身的人文内涵却领悟不深;尤其到了高三,为了迎接高考,我们往往大搞题海战术,朗读教学更几乎被逐出了语文课堂。种种情形,都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三、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教学
  
  鉴于此,我们必须采用各种方式来加强朗读教学。
  1、加强范读
  范读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精彩的范读能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情境,迅速感领文本的思想情味,其效用有如音乐,“直指人心”。同时,教师的范读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打下基础。
  2、指导学生朗读
  黎锦熙先生将朗读分为“疏解的读法”、“论理的读法”、“审美的读法”三种,三种“读法”层次渐高。为让学生进入朗读的美的殿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逻辑,体味文本的意味与情趣,最后用语音表现出来,使朗读成为一种美的创造。
  3、有时不防带读
  高中语文教师很少带读,这是我们的一个疏忽。有些文章内容幽邃,情味隐深,即便教师范读了,学生也未必能体会得深切。此时不妨“带带”,最好是边解析边带读,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表现“其然”。这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表现力,也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最终提高其语文素养。
  4、强调多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人李阳的“疯狂英语”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学外语要多读,学本民族语更要多读。课堂内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读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可以分角色读,可以表演式读,可以辩论式读,可以演讲式读,还可以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读同一些话来体味和表现不同意趣等等。
  5、听音像资料,向名家学朗读
  电视上有很多有关散文、诗歌的朗诵节目,书店中也有不少诗文朗诵的音像资料出售。教师可多加利用,让学生欣赏和模仿,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亦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其语文宝藏。
  6、开设朗读课
  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有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项目”——朗读课。苏霍姆林斯基说“朗读和赏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在课堂上或在家里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朗读能把优秀作品中的思想情味通过学生的双耳直接送达学生的心田。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学生的情操,于“育人”大为有益。当然,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7、举办朗读比赛
  朗读比赛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朗读比赛可专门举办,亦可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相机进行,应不拘一格,巧妙为之。
  总之,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使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亦不可忽视朗读这个重要方面。我们应采用各种方式,加强朗读教学,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单位:江西遂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