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开放
作者:向 丽
究竟如何具体践行于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呢?笔者现以人教版课文《心中的鹰》为例,着重从三个方面放开教学,驱动学生浸渍其间,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
一、让吟咏之声开放,激情以感知美
吟诵是学语文的根本大法,但在当前课堂上,除范读或录音听读外,学生很少有充足的时间自主诵读文章。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更是以繁琐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分析取代了从扎扎实实的读中去悟。其实,“教学千法读为本”,教师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应成为主旋律,琅琅书声理应畅响课堂。朗读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朗读使认识深化,能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模式。学生对形式美、语言美的感知都要通过读来完成,亦即在反复的诵读中以声入情,因声求义,缘声得美。
《心中的鹰》诗情浓郁、结构精巧,有利于采用多样化朗读。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以读入境,以读带思,以读推进教学过程。一粗读,了解内容:默读全文,激发学习情绪。二自由读,解题明意:思考为什么“鹰”前要冠上“心中的”三个字。三齐读,突破重点:朗读鹰高翔的情景,感受庄严与神圣。四分角色读,把握主旨:体会鹰被击落后各人物的感情。五分组读,拓宽思路:自由论谈“如果你就是小战士,会怎样对鹰表白”。六细读,获得积累:品味喜爱的句子,领略艺术美。七精读,研究学习:回读全篇,大胆质疑。
整个教学过程少了些外部串讲,多了些内在悟读,学生对课文由陌生到认知到逐渐敞亮心扉,于读中融进自我,于读中体会声情并茂、意蕴深刻的美,于读中初步培养审美兴趣与感知能力。
二、让文中之境开放,入情以理解美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地,若能绘声绘色地描摹这种境界,就会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具体而言,就是要引入、制造或创设特定的场景或氛围,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为鲜活的图象,让形象灵动起来,在能动、能静、能合的声、光、色一体化的信息迭加中,促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惟。在这个综合的心理体验中,开放教学课堂的时空,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延,形成立体思维,获得审美感受。教学情境的引进必须服从教学目的,围绕教学主线激活学生的审美潜能和主体精神。其开放要适时适机,通常是在课始导入以酿情,课中激发思维突破难点,课尾领悟要点,产生审美评价。
我在执教时三次借助现代化设施创设意境。首次安排在上课伊始,欣赏鹰多样的飞翔姿态,让学生初次得到审美享受。第二次观看设置在学生对鹰的形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后,担负着牵动情感起伏的重要使命。在理清结构和情感关系后,再次播放鹰展翅高空的镜头,让学生体会文章精妙之处,对生命产生一种领悟、肯定和挚爱。几处特定的教学情境,既让学生欣赏到意境的美,理解文学的美,又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交流,为创造美积淀基础。
三、让想象之门开放,怡性以创造美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中存在着一个“意义空白”和“不确定领域”,成为诱发读者进行审美性创造和想象性连接的驱动力,为动态虚拟文章创造契机。动态虚拟不是破译作者的写作过程,而是以课文为蓝本再现、丰富、延伸未纳入文本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置换。虚拟是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让灵感的思维触发,让情感的血液畅流,让人格的内涵体现。实行心理置换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虚拟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
《心中的鹰》笔触已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但文中并未直接描写战士内心的波澜,这就为利用作品的艺术空白进行虚拟提供了平台。在反复阅读中学生会不断获得启示,产生悟性,此时诱导他们换位为小战士,揣摩他猎鹰前后内心可能发生的细微变化,分担他的喜与悲。让学生的心灵与文中人物、或者说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的过程,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悲欢,共休戚。
为进一步张扬想象的飞翅,还可鼓励学生对现有作品大胆改造,或伸展情节,或增补内容,或谋划布局,在推陈中学习创新。学完该篇后,我要求学生进行多解创意题训练:“1、如果主题不变,请以其它事物为题,该怎样写?2、如果主题变化而题目不变,你心中的鹰会是怎样?”学生很快调动个人的情绪体验、逻辑领悟力,在由课本到课外的知识迁移与合理的想象中锻炼了创造力。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是应该徜徉在意味隽永的字里行间,由体认而意会而情动,从而催发灿烂生命意识的觉醒,撷取至真至善的人性感悟,促动正确价值观念的提升,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放射出奕奕的人格完美化教育之光!
单位:湖南常德市长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