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祝福》里的祝福
作者:韩 毅
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真实目的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揭露了封建枷锁下的劳动人民的真实处境。也许他在文章写作之初并非考虑这么多,真没想到一个祥林嫂足以揭露整个封建礼会,但实际效果却达到了。这充分地展示了鲁迅对中国劳苦大众的厚爱。而在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是“自耕农经济”,农民占了绝大多数,从这一方面看,鲁迅对中国劳动人民的厚爱,实际上就是对农民生活的厚爱,对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祝福全部流露于字里行间,因此就这一意义上来看,鲁迅应该是我国第一个用白话文写作的“农民作家”。
祝福里的祥林嫂必死无疑,因为她已给当时的封建社会构成了压力和累赘,似乎已经成为封建社会的“多余人”,孤独,落寞,失去活人的勇气,受自己欺骗。其实人活在世上,只有一个人对自己是绝对忠心的,那个人除了是自己,还会是谁呢?祥林嫂不断地欺骗自己,儿子阿毛死了,把“它”作为谈资公告于众,并且反复回味,欺骗自己的感情。捐了门槛自以为万事大了,就去帮鲁四爷摆放祭品,遭拒绝,欺骗自己的用心,以至于最后的死都昧着自己的良心含笑而去。文章自开始就暗含着喜气洋洋的“死寂”,于祥林嫂,于鲁迅自己,于中国的劳苦大众,鲁迅通过一个祥林嫂的典型,运用深刻的笔触触摸中国人民的伤痕的心;其实自己的心早已滴着血。所以从本质上说鲁迅对中国人民的祝福是建立在对自己折磨的基础上,运用弗洛依德的观点来分析,实际上祝福正是鲁迅潜意识下的叹息声,这种叹息声其实正是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叹息,鲁迅与众不同之处就是把这种叹息溢于言表,运用象征的方法把中国社会揭露得淋漓尽致。
“祥林嫂”实际上是全中国劳苦大众的肢体碎片的组合,作者运用杂取种种的创作手段,将其进行整合而成的。所以祥林嫂才是具有全中国劳动人民的整体普遍性特征,更具有单个自我的特殊性。让中国人看了都有若隐若现的感觉,“看似像我,实则不像我”,鲁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不和哪一个人争素材,但却能创造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顶新科技,牛顿说过:“我能够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正是鲁迅的“高明”创作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工劳动”的充分肯定,大大激发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热情,创造世界经济一个又一个顶峰。也正是鲁迅的启蒙,才掀起了中国“盲目”的“淘金热”,疯狂地向西方学习,导致中国礼会1956年以后连连受挫。鲁迅作为一代文豪,他的思想必将深深地影响着我国一代代的劳动人民。早在《孙子兵法》上就已经说过:兵倒如山倒。而鲁迅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继承下来的先进思想,是一面旗帜。他的思想,他的创作原则方法势必会影响着国人,同样他的《祝福》实际是代表封建社会给资本主义的一个深深的祝福。可惜的是,国人却对此视若枉闻,漠不关心。中国本不该走那些“盲目媚外”的弯路的,只可惜,国人太匆忙了!
中国人一直在赶时间,尾随着时间过日子,而美国人则是在时间中生活;中国是时间支配着人,人永远是时间的奴隶,而英国人是做时间的主人。中国人总是在给自己找开脱的借口,正如《祝福》中祥林嫂的做法向人们揭示中国的奴性,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作“将军”,只满足于有所改进,改善那么一点点儿也可以,平平淡淡一生。哎!中国人遇到事之后,第一感觉是躲,然后才是去追时间,就像是“乌龟和兔子”赛跑一样,兔子先等一等,然后再去追,为时已晚矣!而外国人则见事先思考,先去尝试,敢作敢为,岂不成功吗?鲁迅早在《祝福》中就把中国人的奴性暴露于世界。“让中国人更软弱,反倒给外国人壮了胆。”弹丸小国——日本也敢发动侵华战争,难道与此无关吗?这岂不很明白了吗?鲁迅对外国人的祝福不正是建立在国耻的基础上吗?
鲁迅的《祝福》也许蕴涵着更深的意义,也许根本就没有我谈到的意义。但至少鲁迅的潜意识里有对世界爱好和平的人的祝福,这是毫无疑问的。
《祝福》里的祝福意义深远,本人实属浅陋之君,不过是想借此机会予以同仁,尊长哂一下而已。
单位:湖北郧县黄柿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