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作文教学规状批判

作者:张清法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同语文老师攀谈,他们说语文老师在家长的眼里被看作可有可无——因为语文不像数学或其它学科,一道题不会,老师一讲就会了,水平容易提高。而语文,特别是作文,讲一讲,让学生去写,还是写不好。语文水平不是那样容易提高的。翻翻语文教师的教案,讲读课文大都非常重视,非常规范,一个学期,阅读课有几篇课文,每篇课文教几个课时,篇篇有教案,有目的、有要求、有重点、有教学过程。但对于作文教学却截然不同,一个学期写几篇作文,每篇训练什么,认真一点的,可能有大致的安排,马虎一些的,什么“谱”也没有,更不要说作文辅导的教学过程了。很少有人去对作文教学认真备课,进行指导,大都是到时出个题目,学生写写,教师改一改,读几篇好的文章完事。至于学生写某篇文章训练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还有什么不足,应该达到一个什么“度”;某个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漏洞、缺限在哪里,应该怎样弥补,大都没有下文——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现状。在为数不少的学校里,语文教师重阅读轻作文,作文教学,像样的教案很少。人们都知道,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如何,主要看他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甚至是艺术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白了就是看他能否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文通句顺、中心明确,符合规范,有一定感染力。作文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可是,在为数不少的学校里,作文课成了阅读教学的附庸或尾巴,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它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能,少慢差费,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难怪有人说,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再到高中毕业,上了九年、十二年学,天天学语文,连一篇像样的文章写不好,咋学的作文?社会对语文教学有众多的意见,甚至骂语文教师是“误尽苍生”。
  这难道是语文教师的错误吗?造成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探寻语文教学重读轻写,作文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庸的原因,首先应该从源头上找。源头在考试,考试是指挥棒,考试是评价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考试中,最能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作文分数,在全国及各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只占总分的40%,而阅读部分却占60%,这种分数分配在大部分中考语文试卷中也是这样。既然作文只占40%,语文教师自然看重阅读,轻视写作。既然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主要看写作,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作文和阅读的分率拉平呢?除了在分数比例上寻找,我们还可以从内容上,从考查的难度上去分析,综观近几年的全国语文高考题,及2004年各省的考题,与全国语文卷考查项目、能力、出题类型大致相同,但笔者总觉得这些基础知识题烦杂,分辨起来意义区分细微,占用了学生许多时间,很不必要。阅读题题量大,考查学生理解、辨别能力难度大,尤其是那些意项选择题,需要思考很长时间。且阅读题选文太多,考生把这些题做完,已是头脑昏昏,再去写作文,自然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而且不管中考、高考试卷,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把握得分的是那些基础题(特别是文言、古诗、字音、字形等),难以把握得分的是阅读理解题,分数难以拉开档次的是作文。以致造成谁在基础训练上下功夫大,谁的学生就容易比别人得分高。
  其次,造成重阅读轻写作的原因是在具体的改卷中。作文改卷有很大的主观性,得分全靠改卷老师的主观感受,有的语文教师自己就不会写。即使写作水平高的教师,在中考、高考中往往一个人要改几百份卷纸,时间紧、任务重,改着改着,标准就模糊了,开始还很认真,几本卷纸改下来,头脑昏昏沉沉,好坏就不分了。有时候,差的作文比好的作文得的分还高。改卷中还常见这种情况,改阅读题的老师任务早已完成,在那里闲聊、品茶,净等着作文改完后合分,而作文卷纸还有好几本,改作文的老师一看这种情况,心里哪能不着急?一篇文章看了个开头、结尾,就草草打分。这种情况,可说是司空见惯。还有的教师,好人思想严重,说什么,作文不是老差的(即写几句话的)都让及格。这样,作文的分数就最容易得,几乎是白送的。这哪里是在衡量学生的语文成绩!难怪老师们私下议论,语文教学,千万不敢花大力气教作文,谁重视作文谁吃亏。一是作文教的效果不明显;二是考试作文本身拉不开距离,好歹都在平均分上下浮动。三是决定学生语文成绩的是所谓的基础题,课内阅读理解题,谁在课文上花的时间多,谁的学生考分就高。你不见,有些数学教师去教语文,只要抓背抓记,语文成绩照样不低。天呐!这种改卷,这种事实怎能不造成重阅读轻写作?长此下去,语文教师为了求得语文好分数,为了保住工作,为了要荣誉要职称,谁还去管学生的写作能力?可悲啊!我们的母语教学在这种形势下只能呈下降趋势。
  造成重读轻写的第三个原因是作文教学难度大,教师有畏难情绪。作文备课需要动脑筋、下功夫。以现行语文教材为例,每学期安排7次作文,其中5次是按读写知识去布置作文,就拿每单元的作文参考题目来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思路,就要先审题,弄明白写什么,有哪些材料,怎么写,帮助学生构思,有时候还要自己下水先写一篇,而后才能现身说法,告诉学生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而这些可以说是一项创造,大多是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的。它不像阅读分析,参考书上讲的清清楚楚。所以老师们大多重阅读轻作文,实际上是怕作文。这种情况,非但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很多语文教师不会语文,口不能吟诵诗歌,手不能写文章,社会上,有人请语文教师写个什么,很少有语文教师敢爽快答应的。过去常听说哪位语文教师在报刊上发表什么文章,或是写了什么作品,师生争相传诵,而现在在学校里,是很少见到此种情况了。
  造成重读轻写的第四个原因是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存在不重视作文教学的倾向。请看教学研究部门,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几家杂志,新课标实施后,阅读课的课堂实录是几家都有,期期不断,可是,作文指导的课堂实录却一次也没有。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这些影响大的杂志为例,作文教学仅是众多栏目之一,有的一期发几篇作文教学的文章,有的一期只有一篇,还有的一期就没有作文教学的文章。这不能不说在导向上同样存在严重的重读轻写的倾向。
  怎样改变作文教学被轻视,被排挤的现状呢?
  笔者认为,要改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首先应从源头上改,即从评价形式,从考试上改。在语文试卷分数的分配上,作文应和阅读占分相等。上海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做得很好,写作分数有时比阅读还高。在考题的设计上,应该去掉那些意义不大的基础知识题,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减少题量。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指向要集中,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意境。上海市近两年的语文中考试题看不到那些区别细微的字词音、形、义辨析题,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去除了词典意义式的词语解释,避免了没有价值的咬文嚼字,重视读写结合以及对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试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重视写作能力,才能引导教师改变重读轻写的倾向。
  其次应从语文改卷的具体操作上改,一篇作文需要三个人改,取平均分作为学生的作文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的个人好恶给分不公的现象。作文改卷的时间应宽松,要多安排几个教师改,而且改作文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具有较高写作水平的老师。改卷打分,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克服好人思想,好的给高分,差的该给多少给多少,好、差拉开档次。不如此就不能改变重阅读轻写作的现状,不如此就不能引起教师、学生对作文教学的重视,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在教案、教学检查中,一定要重视检查作文教案,检查学生的作文写作、批改情况。作文指导,没有教案不行,没有教学过程不行。优质课评比,不能只评阅读优质课,而要专门举办作文指导优质课评比。为提高语文教师写作水平,还可举办写作过关考试,教师“下水”文章选评。下水作文,是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师不“下水”不会写文章,就难以指导学生写作文。通过这些措施,督促教师动笔写作,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写作水平,使他们真正会语文。
  第四,教学研究刊物要多刊登作文教学的研究实践、体会的文章,最好刊载一些作文课堂教学实录,与语文教材作文训练同步,多刊登教师“下水”文章。努力营造语文教师人人爱作文,人人会作文的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痛心的,它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母语教育的效果,影响着我们民族语文应用的能力。不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学就只能在高耗低能、少慢差费的低谷中徘徊。然而改变这种状况,并非某个语文教师、某个学校领导能够做到的。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呼吁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现状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唯其如是,语文教学才有光明的前途,才能真正提高我们民族的语文素质!我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单位:河南焦作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