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辩证看待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喻天望




  目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一是在网络条件下的语文教学。比较起来,第一种情况更常见。这里就谈谈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什么是课件呢?按顾德希老师的定义,“课件”是对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处理的软件。作为对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进行处理的“课件”,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从“资源呈现”上看,有的重在知识的形象演示,有的重在抽象问题的直观表现,有的重在复杂内容的简明归纳,有的重在情趣意味的感性渲染。从“教学方式”上看,有的重在教师的演示,体现如何进行讲授;有的重在为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提供凭借,体现对学生活动的引导;也有的重在为学生自学提供便利。当然,也有综合性很强的大型课件,兼有以上所说的几种特点。
  课件的使用带给教师很多便利。首先,运用课件上课,适当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可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调动感情,比抽象的文字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的兴趣;其次,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运用课件可以大量展示有关的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学习的目标方法步骤要点、思考的问题、答案要点、文章的结构分析、归纳总结等教学和学习信息,辅助了教师的教,也方便了学生的学,替代了传统的粉笔手写,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从制作软件来看,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以演示文稿即PPT课件最常见,当然也有用WORD、FLASH、AUTHORWARE等制作的课件。PPT演示文稿界面美观,兼容能力强,可以将各种各样我们需要的材料随心所欲地加以整理、修剪和拼装,为我们整合并优化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不论是图形和图像,音频和视频,声音和文本,不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不论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所有的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地根据自己的意愿实现最佳的组合。加上PPT操作简便,投影效果好,所以成为课件制作的首选软件。FLASH、AUTHORWARE具有动画效果和交互性能,但是技术比较复杂,制作不容易,所以普及程度并不高。
  从课件的来源看,以网上下载为主,教师自制为辅。制作课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即便是制作PPT演示文稿这样的文件,也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多亏有了网络,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才有了课件广泛的使用,所以我是不反对从网络下载课件的。用PPT演示文稿制作的课件有很多优点,却有一个常见的缺点,那就是它的预设性太强,具有僵化的线性结构,从头到尾环环紧扣,以致课堂教学常常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沦为了课件的播放者,学生成为课件演示的观看者和配合者。如果学生的反应和预设的不一致,老师就会生硬地或“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预设的方向和内容上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发挥教学机智,学生不能自由表达,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都受到极大的限制,课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灌输。有位教师调侃说,以前是“人灌”,现在有了电脑是“电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教师必须明确,课件终究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具有“素材”的性质,大一点的课件,也不过是若干素材的集成,是一种半成品。它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境进行的创造,不能代替教师上课时的随机应变。所以“课件”绝不是教师的替代物,更不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千篇一律的桎梏,它只是为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的凭借。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选用若干幻灯片,大胆地舍弃或割爱,也可以灵活地调整幻灯片的播放顺序,甚至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其次,在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可以多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预先安排一些可以临时选用的链接,打破线性结构,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准备一个平台。
  网上下载的课件如果使用或处理不当也常常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课件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使用别人制作的现成课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制作者的设计思想,只是简单地搬用,就会出问题。有了课件也不能取代教师自己对教材的钻研,教师自己的备课和教学设计。没有自己的思想,搬用现成课件,无异于鹦鹉学舌。以为播放现成课件就可以替代自己对文本的钻研对教学的设计,无异于“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就是“拿来主义”,占有,挑选,改造,使别人的成果为我所用。
  课件的滥用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头疼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存在一个误区,即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语文学习的本体是语言,要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靠的是阅读、写作的实践。要读懂语言,需要熟读、背诵,需要揣摩、品味,需要想象、联想,需要判断、推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有时候教师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图片、视频反而剥夺了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活动的可能,使学生只能读图而无法读文。归根结底,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像、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那种试图通过图解的方式来降低文字的阅读难度的做法和想法是有局限的。从语文教学的传统来看,很多学生仅仅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也获得高强的语文能力,很多优秀教师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书也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所以,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中提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注意:
  第一,它的使用必须是恰当的。必须是在某一方面对学生确实有所帮助的,比如前文所例举的那些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信息手段的使用应当是在必需使用的前提下才使用,它不应当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它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
  课件的开发利用在教学中有利有弊,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实事求是地去分析、判断,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教育现代化而完全肯定,把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当成落后的过时的而简单否定,例如板书就比课件更灵活更有生成性,例如教师的范读就比音频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更有优越性。同时,我们还要有发展的观点,课件毕竟出现的时间不长,历史很短,在设计理论、设计实践上都还不成熟,但是不成熟可以慢慢成熟,信息技术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过于保守的立场和观点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大胆探索,不断改进。相信会有越来越好的课件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单位:广东深圳市松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