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课堂评价中如何向学生说“不”

作者:熊雪松




  听了一节由来自武汉的特级教师讲的观摩课——《古代英雄的石像》。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生动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彩纷呈的课堂答辩,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像是给在座的听课教师注入了兴奋剂,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毋庸置疑,这是一堂绝对精彩的好课。但留下来的疑问是:课堂放开了,是否就可以让学生信马由缰,不加控制?
  这节课还是有一点瑕疵的。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小石头为什么不相信历史?”时,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历史历来是不真实的,其中许多内容是根据统治者的意志,让历史学家进行了篡改……。”此言一出,听众哗然。显而易见,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教师却未置可否,只是笑着示意该生坐下。是怕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挫伤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还是担心对学生说“不”会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呢?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初中生是个性发展最为迅速的群体,对新生事物的感知也是最为敏锐的。虽然具备一定的赏识和辨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因素,接触面相对狭窄,有些方面的价值观还比较模糊。因此,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也难免出现偏差。现代教学,提倡的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老师应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当然,对于学生的见解,老师进行生硬的、不假思索的否定是行不通的,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要想对学生说“不”,还得讲究艺术性。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旁敲侧击
  
  当学生的回答在语言或认知方面出现偏差时,可以通过请其他同学各抒己见,教师再加以合理引导,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我们来请××同学来发表一下他的见解,好吗?”、“××同学,你对他的回答如何看呢?”等。这样,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也营造了课堂上同学之间互相探究的良好氛围。
  
  二、抛砖引玉
  
  当教师不同意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时,教师可以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端正学生的认识。如“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看如何?”“我想把我个人的意见发表一下,供同学们参考”等。对于当前文中提到的那位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同学对阶段性的虚假历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时间的车轮依然会还历史的真实;岁月的流逝依然会擦亮人们的眼睛。更何况,我们还有像班固、司马迁那样一批愿意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维护历史尊严的忠诚捍卫者……因此,我们见到史书上绝大部分的记载,依然是历史的真实再现。”
  
  三、移花接木
  
  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章的众多人物中,你觉得最值得学习的人物是谁?”一位学生回答说:“我最欣赏的是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聪明、机警,在行骗时抓住了大家心理上的弱点,戏弄了愚蠢的国王。”同学们听了之后,有的赞同,有的反对,一时之间议论纷纷。见此情景,我接着追问了一句:“你认为骗子行骗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骗取钱财。”
  “请你看看文中对骗子的描述,两个骗子会像梁山好汉一样劫富济穷,去帮助穷人吗?”
  “……不会。老师,我现在知道了,他们不值得学习。”
  通过话题的转移,不但帮助学生端正了思想认识,而且让他们从中学会了: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段的分析,来把握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可谓一举两得。
  单位:湖北大冶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