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意蕴各别的“独”字

作者:梅玉蓉




  品读古诗,常为诗句中意蕴各别的“独”字而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抒写感时伤世的忧情
  
  诗人们才华横溢,却大多怀才不遇。他们关注国家危亡、时代变迁,常将满腹忧愤化作沉郁诗篇。被郭沫若盛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大诗人杜甫,便是一个极好的代表。他在《登高》一诗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时令季节、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抒发其沉郁悲凉之情,感人至深。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里的“独”字,尽显孤寂苦闷和难以排遣的感伤。“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韦应物)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表现了诗人们那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婉曲而绵长。而“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则是托长江表达感时伤世的情怀,含蓄而巧妙。
  
  二、表现清傲脱俗的追求
  
  很多诗人出于对朝廷的不满,对官场的鄙视,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学理想,在个人“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能实现的时候,便选择了“独善其身”这条路。他们借用诗句表现自己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情趣。诗风豪放飘逸的李白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他的《独坐敬亭山》中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孤云”不正是他孤傲脱俗、矫首昂视的写照吗?他的《花间独酌》中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同样也蕴含着他自适自遣的孤高清傲。
  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一幅孤独凄清的“雪中垂钓图”:白雪皑皑,寒江茫茫,一位老翁,披蓑戴笠,孤独垂钓。这情境虽孤独却毫不自伤,正折射出诗人被贬永州后傲然睨视一切的性格吗?王维的《竹里馆》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那寄情山水、追求隐逸的情怀,已是不言自明了。
  
  三、传达世无知音的感叹
  
  自古以来知音难觅,诗人们笔下也不乏感叹世无知音的作品。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谓独步千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空有济世之才不得伸展,颇感抑郁,登幽州台,有感于乐毅与燕昭王的故事,用此诗抒发无人尝识的痛切之情。这种感叹含有三分悲愤,三分无奈,还有四分傲然。又如“独立苍茫自吟诗”(杜甫),表现出豪迈苍凉;“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刘长卿),有一种慷慨悲壮“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李商隐《北青萝》),则是闲适轻愁的氛围。
  
  四、描绘思亲怀远的愁闷
  
  孤独感常在离别后产生,因此抒发思亲怀远的孤独愁闷也是诗人笔下的一大主题。他们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感受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蓣洲。”这首词描绘妇人对丈夫的极度思念,一个“独”字,境界全出;痴情女子,独倚江楼,数尽千帆,不见亲人,何等落寞和沮丧!又如杜甫《梦李白》诗中写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抒发了对友人困苦抑郁遭遇的极度关心和深挚怀念。
  孤独感,是古代诗人们的一种独特体验,也为后世留下了蕴味深长的美学思考。这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给读者大片的想象空间。读着这些千古名句,我们不由得感叹:孤而不伤写轻愁,“独”立千古显风流!
  单位:湖北团风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