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新语文课程评价的新特点

作者:袁利芬




  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呼唤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语文课程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与语文课程功能的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语文课程评价作为反映语文课程改革的“晴雨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实验区和学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使当前的语文课程评价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在评价的理念上,由对传统评价理念的否定,走向对传统评价理念的吸纳与创新。
  新课程伊始,各实验区教师积极转变评价理念,倡立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理念。与之同时,对传统语文教学评价出现了一片指责声,有人历数它的诸多罪状,比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量评,轻质评;重共性,轻个性;重师评,轻生评;重书本,轻实践;重选拔,轻发展等。其中挨骂最多的自然是语文考试制度,有人甚至将之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而予以全盘否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要以继承和创新为前提,完全摒弃旧有体系的新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不可能建立起来。传统的语文考试具有客观化、数量化、目标中心明确的特点,作为终结性评价,充分显示出其公平性与公正性。通过必要的考试、测验等评价手段,衡量学生的语文目标达成度,是学生发展所必须的。当前的语文课程评价在理念上正体现出对传统评价理念的吸纳与创新: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语文课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如何,更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是怎样获得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培养的,语文素养是怎样形成的,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开发的前提。在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上,要从注重读写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从注重语文知识的评价转向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评价;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2.面向多元的评价理念。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多元,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都可以参与评价活动;评价的内容多元,评价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方式多元,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二、在评价的功能上,由重视评价的单一功能,走向多重功能并重发展。
  过去的语文教学评价强调的是甄别、选拔功能,一张试卷定成败的评价,已经很难适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但对发展性语文课程评价的呼唤,却使有的教师认为发展才是评价的根本功能,将甄别与发展对立起来,这也是对评价功能片面、机械的理解。
  强化评价的发展功能,并不等于取消评价的甄别功能。忽视评价的某一功能或过于强调评价的某一功能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表现。把甄别功能作为语文课程评价的唯一功能固然片面,而借发展的名义,否定评价的甄别功能同样也是片面的。甄别不是误区,现实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对甄别功能的滥用才是误区。事实上,只有借助于甄别这一根本功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能获得有关语文课程及其实施效果的相关信息,语文教学活动的持续进行才能够不陷入盲目。当前,新语文课程评价重新审视了评价的功能,呈现出发展与甄别并重,导向、强化、调节、激励、交流、反思、鉴定等多重功能均衡发展的态势。语文课程评价可以利用甄别功能所获得的信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优缺点,发现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长处与不足,发现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成绩与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改进各自的行为,使语文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三、在评价的内容上,由注重单一指标的评价,走向多元、全面的评价。
  以前的语文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学生的语文“双基”的评价,甚至将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衡量语文教学效果,评价语文课程的惟一指标。这种评价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具有综合性。语文知识素养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能力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认识能力、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语文心理素养包括记忆、联想、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语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语文教师素质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等,均表明了语文课程的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内容都是不全面的。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评价开始关注评价对象的诸多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考察,并关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少实验区和学校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并注意将评价指标区分为量化指标与质性指标。
  
  四、在评价的主体上,由评价主体的单一化走向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为教学双方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理应都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中要调动自己的注意、记忆与思维,通过自己的主体行为参与语文课程评价。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长期以来并没有被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而在教师评价中,有时往往只凭少数领导听课的印象就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妄加判断,既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打击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的主体上,一直存在着将评价主体单一化的误解,似乎只有评价者才是评价的主体,被评价者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往往缺少发言权。
  新语文课程评价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从而真正确立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是评价主体的地位。当前,多元化评价局面逐渐形成,主要体现在:1.重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新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也是最实用的评价手段,教师加强自评,可以反思语文课程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学生加强自评,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更好地形成自学能力、参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加强相互评价。互评,强调的是双向式互评和多向式合作交流互评。如教师对教师、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还有家长对教师、对课程、对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等。通过互评,可以多渠道交流语文课程的有关信息,有利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合作共处,取长补短,共同改进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五、在评价的方法上,由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走向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主要采用考试法对学生的语文成效进行数量化评价,较多地局限于认知领域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够重视。
  新语文课程评价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各实验区和语文教师在评价实践中积极采用灵活、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苏格拉底研讨、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的考试等。其中,语文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应用,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亮点。各实验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开发和使用了多种类型的语文成长记录袋,如生字袋、语言智能夹、阅读记录袋、写作档案等。作为一种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同样具有鉴定、诊断、甄别功能,但更强调评价的激励、反思、交流、调节等发展性功能。学生普遍反映通过使用语文成长记录袋,他们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养成了良好的读书、思考习惯,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同时,新语文课程大胆对考试进行了改革,在考试的内容上加强了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半开卷形式相结合逐渐成为考试评价的趋势;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命题、自选考试的方式、允许多次考试等,努力让考试成为推进语文课程发展的有效手段。各课改实验区大多能把语文成长记录袋和语文考试看成是能更整体地评价学生语文成就的不同的但互补的两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起来使用。
  在教师评价中,除采用听课法、调查法、考查法外,有些实验区和学校采用了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等方法。这些新的评价方式一改传统教师评价过分量化,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问题,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同事互评,关注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值得在实践中予以推广。
  我国的新语文课程评价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仍然需要密切关注课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研究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对于建立科学的语文课程评价机制,促进语文课程评价理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