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感悟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具体操作
作者:李宏国
一、感悟情感,积蓄创新激情
创新并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在创新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始终坚持下去的不竭动力,就是他们认知事物的执着态度,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成长的因素包含智商、情商和道德观念,这三者之中,智商、道德观念固然重要,但情商却决定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执着程度。所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能力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吃苦耐劳等等。如果说创新是一种意识,那么这种意识绝对是以情感倾向为内核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情感的环节,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积蓄创新激情的过程。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对祖国的忠贞、对民族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集体的热忱、对山川的赞美、对人类的博爱、对他人的热情、对亲情的报答、对爱情的忠诚等等。学生只有感悟到这些人文精神的精华,才会逐步形成忠贞的品格、挚热的情感、强烈的责任和真诚的品德,这是读者感悟文章魅力的结果,也是人们创新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读懂是并不难的,然而那种对家园、对故乡浓浓的情思,那种血浓于水的灵魂的呼唤,才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本质,学生只有沉静地感悟,才能真正理解那份无可替代的乡情。同时,当学生感悟了这份乡情之时,学生对家乡、对亲人、对祖国、对民族的感情就会来得更深沉、更纯洁、更久远。
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会在感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产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冲动,会在感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引发探索世界、探究宇宙的豪情,会在感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时孕育经天纬地的抱负,会在感悟“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激荡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慨,会在感悟“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中,高扬起点燃生命辉煌的理想风帆。
二、感悟联想,积淀创新思维
从心理学上讲,联想是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我们对文学的感知总是伴随联想和想象,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对文学的感知感悟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使思维停于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丰富自由的联想是互相作用的,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了较深的感悟,才会有自由的联想;有了自由的联想,才能对文本有较深的感悟。感悟和联想总是相互依赖的。在教学中,联想训练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路,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多元化的桥梁通道。通过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多因联想、类比联想、近因联想等,加深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特点的理解。同时联想能突破学生旧有的习惯思维,产生独特的见解,把思维引向多端,使思维更具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因此“激活”学生对联想的感悟能力,就能不断地积淀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诗歌类文学作品中,诗人浮想联翩,“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诗歌想象无限广阔,使艺术十分复杂而多义,广泛而深刻。“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刘勰《文心雕龙》)联想就是见景后产生的现有的形象(新的感受)和旧有的印象的结合,两者的联系,产生崭新的艺术形象。一般心理学、美学著作都把联想与想象并列起来。杜甫由“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联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王维以“南国红豆”类比爱情的“最相思”;高适由“战士军前半死生”对比联想出“美人帐下犹歌舞”;曹操由神龟推想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从诗人联想中我们就能感觉到,联想是拓展思维和激起创新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爱莲说》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莲花的特点让学生联想到莲花的清廉与高洁的品德——作者的清廉与高洁的品德——众人的清廉与高洁的品德。在对比联想中,学生由高洁之士联想到古代贪婪、卑劣之士——现代的贪婪、卑劣之士——对自己的启发,又由莲花想到了莲叶想到莲藕等,学生的联想由点到面,由古到今,由课本内到课本外,由横向到纵向,在一连串的联想中学生不仅对文本有了深刻的认识、感知、感悟,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生在联想中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认识产生了飞跃,出现创造性的灵感,开出智慧的花朵。其实联想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引发学生在感悟中创新运用,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创新思维发挥到最佳水平。
三、感悟意象,积聚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一个人遇到任何问题都善于从新角度思考,不满足现状,急切渴望创新的稳定的心理意象。意象是作者意境与形象的结晶。即情与意会,意与象通,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象熔化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作品不仅“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需要在对文本的解读中不断地从含蓄的语言中感悟出意境,从而达到作品本身和作家本身要达到的审美高度,或高于他们的审美层面。
纵观新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苏轼的《浣溪沙》“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借水这一意象表达了时间易逝,青春易老的情怀。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借水抒发了亡国之痛的愁苦与凄凉。李白的《行路难》,“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借水表达了怀才不遇、命运多舛、好事多艰的忧愁之叹。学生在读懂这些的时候,感悟到同一意象可有不同的理解,就可以在他们的意识中引发了一种强烈的探求新见解的欲望,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借月抒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收集了许多写月的诗句,从中领略到了同一意象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和哲理。同时学生也发现同一情感也可以用多元化的意象来表达。学生通过感悟作品的意象与意境来解读作品,这样理解作品就更加容易了。在丰富的文学作品意境的感悟中,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信念,同中存异,异中存同,同中存变,变中存新的意识就会逐渐生成,从而发现美、感受美、评论美、磨砺美、形成美。
四、感悟技巧,积累创新方法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着不可胜数的文学创作技巧与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它,能让学生在掌握多种技巧的同时,灵活地运用它们于自己的创作之中。
《海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动感的画。作者借助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的对比以及象征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形成个性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评,评中诵,学生充分地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修辞美,音乐美的同时,也一定会体悟到了作品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技巧。学生通过感悟明白了“大海”象征了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象征了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社会等,象征手法使思想更形象,更可感,也必然会拓展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象征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也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感悟技巧中,文笔的粗犷,气势的磅礴,色彩的厚重,情感的激越深入学生的骨髓,自然地,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开去,能充分的为路、石子、树等自然界的事物赋予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感知,从而在思索中创新。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会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实现思维的质的飞跃。通过感悟《紫藤萝瀑布》的托物言志的手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中的描写的手法等等,学生就会有细致入微,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这时他们所感知感悟的,决不仅仅是文章的语言技巧和魅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所感知感悟的,一定还有不断积累的创新方法。
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感悟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让学生在感悟中积累,在感悟中运用,在感悟中创新,通过感悟,使学生的创造潜能由隐性走向显性,能极大地开发和挖掘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新奇而辉煌的创新成果。
单位: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鄢家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