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贴近学生教语文
作者:梅冬骞
一、播撒情感,倾注爱心
语文是难教又难学的一门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好的。因而学生们学语文的兴趣不高。这就需要我们向他们播撒感情的种子,倾注我们的爱心、诚心,使他们能感受到“阳光普照”,从而对我们语文教师产生敬意,进而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在人们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时,“好感回报法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部分人总是“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想方设法,用自己的真心、爱心赢得学生的信任:平时,关心和尊重学生;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用炽热的爱心和期待的目光激励和鼓舞学生,借以增强他们学习语文和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决心。一个细心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目光接触,言语表情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感情交流,把对学生的爱心、期望与信任融入到其中。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逐渐意识到语文教师是真正关心他、爱护他,并为他付出时,他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语文这门课。
二、激发情趣、活跃课堂
中学语文教材是最接近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像魏书生所说的那样“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激发起学习语文的情趣,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所以我们尽量避免那些沉闷呆板的教学方式,精挑细选向学生输送语文信息,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内容和教师语言吸引学生,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可以说是各种题材的典范,它们所蕴涵的情感基调也是丰富多彩的,或高昂,或低沉,或热烈奔放,或忧郁沉闷……这就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创造一种与课文内容所表达的特定情感相吻合的课堂情调,引发学生触景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传递知识具有特殊的作用,还能起到强烈的感染效果。
例如我在教《木兰诗》一文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妇女过去是裹脚的,怎么能代父从军呢?”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四面开花,有的说,那时不裹脚;有的说,木兰有叛逆性格,不愿意裹脚,没裹;也有的说,木兰裹了脚也照样能骑在马上打仗……学生们参与性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我找学生背诵“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段时,一位男生背到“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时,他的语气似乎很有力,我在点评他的背诵时故意说道“听你的语气,好像要马上磨刀霍霍向猪羊似的,对不对?”于是,大家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课文的背诵气氛本来很紧张,结果这一句幽默风趣的话,把大家又拉回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和气氛中,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特殊的课文情趣中,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学完了《木兰诗》。学生们课堂上那种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情景,真有“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韵味,这就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空前提高。
三、内外结合,夯实双基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广博浩淼,所以必须使学生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课内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夯实学生的“双基”,以便随机应交。
首先,课前演讲3-5分钟,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古诗词名句;成语接龙;背诵课文等等,让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这项活动实际进行过程来看,学生普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既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努力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通过这样听、说、读、写的训练为学生奠定一个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相对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抓好学生课外阅读这一块。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逐步增加学生阅读量,将课内所学用于课外,注意将读的质与量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限时,限量,让学生利用好现有的手中材料,广泛涉猎。在学生爱上了课外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授之以读书的方法:一是要学习和掌握浏览技巧,二是掌握一般阅读方法,三是做好笔记。一个学期下来,那厚厚的一大本读书笔记,常令学生有一种成功的体验。精心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长期坚持,扩大了阅读面,理解、综合归纳、感悟、欣赏和评价等能力较快地提高了,写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
教无定法,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不用教的境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贴近生活,更要贴近学生实际,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学生一定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单位:山东蒙阴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