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影视与语文教学
作者:杨长荣
一、审美教育的直观性
“体味大自然和人类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阅读教材、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再现生活之美、环境之美、科学之美,固然可行,但影视文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影视文学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审美对象,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的境界,如影视中的场景、服饰、人物表现等等,都成为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并且可以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与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更快、更高地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与教材的互补性
现行教材中的诗文、小说均重视对字面意义的挖掘与对中心内涵的提炼,但对事件本身所涉及到的许多历史实事则语焉不详,而影视文学则从时空方面给予较为准确全面的定位。如《阿Q正传》一文,一是小说属节选,并未完整地体现出阿Q其人;二是文中虽有背景交待,但给人的感觉是较为空泛;三是阿Q的形象究竟该如何把握,学生难以准确的定位。借助影片,学生不仅可以大致了解清末的社会场景、风俗人情、衣着打扮,更能从表演者身上,准确地把握阿Q精神的内在实质,了解作品的伟大意义。正如《标准》中所说:“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文学作品的创作需要联想与想象,而学生在解读课文时,也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作”,才能有效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同时这种联想与想象的能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小说、戏剧、古典诗歌等,对其中人物形象、社会场景、建筑、服饰、兵器乃至人物像貌及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的想象与联想,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当时的历史背景,他们心中并没有底。如果借助影视来把握、比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相信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提高。《标准》中所说的让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挥想象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正是要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的培养上下功夫,以期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帮助学生认识过去、认识传统
中学教材中涉及的历史知识、传统文化相当多,而中学生对此是一无所知;即使了解一些,也很难有清晰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传统有什么了解。在这方面影视文学,特别是一些严肃的影视能为学生认识过去,认识传统提供帮助,甚至还可借此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生借助影视可以了解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认识过去人们的服饰、饮食、民俗、伦理等方面的情况,认识宋代妇女所遭受的双重压迫,由此能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妇女的反抗精神及自由、平等思想的萌芽。中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按历史的发展线索,让学生从这些影片中对过去的历史再认识,从而使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状况有一个大体完整的认识,使学生能真正地认识中国的历史,“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学生“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标准》第8页)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取向
借助于文学作品,学生也能对文中的美丑、善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相比之下,这些不如影视文学来得直观、形象、生动。由于影视文学自身受时间限制,其中的表演更集中、更典型,这就便于学生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标准》第16页),积极参与其中“富有创意的构建文本意义”(同上),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左右,从而形成自己情感与理智上的取舍,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六、强化学生“说”的能力
语文的四种能力中“读”与“说”在文字作品中一般很难得以体现,即使是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的影响,也显得很薄弱,更何况许多方言区仍在用方言教学,或者用本地式普通话教学。影视作品则不然,特别是一些优秀演员在表演(或配音)时很重视语言对信息的传达,很重视语言对人内心世界的挖掘。如《雷雨》中周朴园的扮演者,借助于每一句话,或轻或重,或缓或急,将一个封建式的资本家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与侍萍相识及逼繁漪喝药两场中的语言,将人物的威严、冷漠、多情、愧疚、残酷、狡诈等方面表现得恰到好处,甚至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学生通过观察影片,逐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之一。(详见《标准》第17页)
单位:湖北襄樊襄阳一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