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殷素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本文仅就诗词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感知美
  
  学生阅读诗词,往往只看到诗词华丽的词藻、和谐的音韵、鲜明的形象等外在的美,而看不到其内在的妙处。因此,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使学生能“入乎其内”。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的外部形式,沿波探源,逐步对诗词内容的美有所感知和认识。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全诗的诗眼,在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时,我扣住诗词本身的词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诗句的美,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有同学说山的重重叠叠,水的弯弯曲曲,勾勒了一个青山叠翠、绿水环绕的艺术天地;有同学说“疑”字给这种千岩万转、曲水回流的境界增添了真实感;有同学说“又”字写出了诗人出乎意料的惊喜;还有同学说“暗”修饰柳,“明”修饰花,明暗相映、色彩艳丽,点染出绿柳婀娜、山花烂漫的山村景色的特征。扣住这些关键词语来把握全诗,学生就不难理解诗的内容了。
  2、使学生抓住诗的美的意象。诗歌的本质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感性、美丽的形象,这就是诗的意象。意象既不是“物”本身,也不是诗人单纯某种情绪的表达,而是诗人感于外物,再与情感交融渗透的产物。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诗人把自己思念祖国大陆的感情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课堂上学生围绕“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大陆别”四个画面充分发挥想象,描述四种场景,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这首诗的主题,同时审美的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3、要使学生进入审美的理性阶段,还必须引导学生“出乎其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者在慷慨激越的感情之中又有着“人生如梦”的感慨。只有指导学生出乎其外,浮出水面,用一分为二的观念去认识、鉴别,才能让学生明白苏轼的“人生如梦”是封建文人在失意时对人生所采取的消极态度。只有让学生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才能让学生真正认清什么是美、丑,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二、改革教学形式,指导学生评价、鉴赏美
  
  1、巧用图形,帮助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李白的《行路难》一诗虽只有十二句,八十二个字,但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如果用传统的教法,逐字逐句地讲解分析,非但起不到诗歌教学的审美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如何让学生轻松把握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完整地理解全诗蕴涵的丰富内容?有位老师提示学生用起伏的曲线喻诗人起伏的感情变化,并在曲线的顶端标出几个点作为诗人感情的落脚点。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小组的协作下较快地画出了示意图。教者让学生对照示意图按诗人感情的发展逐一讲解。教室里再次出现活跃的场面:
  生一:“金撙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欢乐的宴会,丰盛的酒席,这对“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来说是多么快乐的时刻啊!此时感情处于顶峰。
  生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高朋满座、盛情难却的宴席,联想到自己不得志的现实遭遇,李白苦闷抑郁,禁不住停下筷子放下酒杯,黯然神伤。此时感情处于低谷。
  生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联想到姜太公,他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大有作为,感情又一次高涨了。
  生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毕竟现实是残酷的,诗人倍感人生道路的艰难。情绪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又一次低落。
  生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甘沉沦的诗人最后还是摆脱了内心的彷徨唱出了充满信心的强音。
  这时有同学提问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的情绪该如何理解?学生议论纷纷,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了答案:表面写行路难,实际写人生道路的艰难,极言诗人怀才不遇的痛苦,感情继上一句再次下滑,跌到最低谷。
  至此,一条标着六个点的曲线出现在黑板上,这幅示意图把全诗的感情变化表现得一目了然,学生也深刻领会了诗的内容和感情。
  2、运用比较法,启迪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比较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作品比较等等。如李白的《行路难》与《宣州谢兆楼饯别书叔云》比较,学生从中可以领会到李白诗歌强烈的跳跃式的风格。如送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是对恋人的缠绵与不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胸襟开阔意气豪迈。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
  总之,对诗词的审美教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值得我们探讨,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单位:江苏如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