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的策略

作者:邢长军




  我听洪镇涛先生上的《天上的街市》一课,很受感动。在他的引导和帮助下,一群刚上初一的小孩子提出了许多很精彩的问题。听课教师都睁圆了眼睛,拍红了手掌。就连这个班的“原配”老师也惊呼:“怎么回事!我上课的时候他们不愿问的呀!”其实简单,就是洪先生真正遵循了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并借助十一二岁小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拨开思维的门扉,不停地质疑探究。归纳起来看,就是在课堂指导中采取了“放──收──放”的教学策略。
  
  一“放”,是指在学生还未学会质疑发问的基本方法,还未养成自主质疑的良好习惯的时候,教师完全放开,让学生随便问。在阅读教学中,可就词、句、章的理解、文内文外、义理辞章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写作指导课上,可就拟题、构思和成文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障碍发问;在平时的综合训练课上,可就解题过程中思维梗阻时遇到的任何困难发问。鼓励学生大胆大胆再大胆,无论他们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表示高兴和赞许,以进一步激发独立思考自主质疑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这是一个激发、涵养、扶助的过程,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不能怕学生说得差,更不能怕可能一时出现的考试成绩差。
  
  二“收”,是指教师为了实现特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对质疑的方向和范围作出必要的限制,从而避免泛问、滥问,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教《鸿门宴》一课时,在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的方法扫清文字障碍后,为了帮助他们顺利理清情节,全面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我就在这两点上对学生的质疑探究作了限制,划定了范围。结果,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基本上能够在指引的路上走,提出的问题大都体现了教学重难点:
  1、曹无伤为什么做叛徒?
  2、课文前半部分说刘邦不敌项羽,那为什么后来刘邦能够夺取天下呢?
  3、在我读到的其它作品里,项羽都是勇猛威武、刚毅果断的,为什么这一次却如此优柔寡断,错失诛杀刘邦的天赐良机?真是令人痛惜!(掌声如潮)
  4、刘邦和项羽到底谁更强?既然项羽不杀刘邦,刘邦为什么还要逃跑?
  5、我也一直觉得项羽很雄壮很威武,读了这篇文章后又觉得他很窝囊。李清照还大发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这样的败将能称得起真正的英雄吗?简直是笨熊!(掌声又起)
  6、樊哙为什么一进营帐就那么狂?如果惹恼了项羽,自己被杀倒是小事,连累了沛公咋办?
  7、在鸿门宴上,项羽要是杀了刘邦,他是否就能够得到天下?即使他能够得到天下,他又一定能治理好国家吗?我怀疑。
  8、我觉得司马迁是在故意丑化刘邦,是这样吗?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呢?
  ……
  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有些是我们备课时无法想到的,有些甚至是意料不到的。可见,虽然给出了一定的限制,却并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相反,学生思维的触角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文史互通,正反相生,像蚂蚁寻找食物时触须不停探寻一样,一步一步地抵达问题的深处,扩大了思维的空间,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彻底打开了,思维更丰富了,更活跃了,教师也从为设计出“精巧”的问题而点灯熬油、绞尽脑汁的“良苦用心”中解放出来了。
  
  三“放”,是指在“收”之后,让那些思考更活跃更深刻的学生展露锋芒,挖掘并发挥潜能,培养他们的思维个性。同时,也用他们的新见或创见引导“众生”的思想走进更加广阔的空间,用他们的智慧之灯照亮“众生”一时昏暗的精神世界。在这个环节中,一个最见效的办法就是激励学生勇于在无疑处质疑,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执教《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李明星同学问:“燕后出嫁时,赵太后依依不舍,但她不是握其‘手’抚其‘面’拥入‘怀’,而是‘持其踵为之泣’,这究竟为什么?”问题一出,惊呆四座,同学们面面相觑,就连久经考验的我在那一瞬间也一下子不知所措起来,教室里一阵沉寂。片刻思考,一经讨论,同学们找到了症结,原来是生离死别的感情和那个时代特有的交通工具使然。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激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要求迅速在笔记本上描写“持其踵为之泣”的细节,渲染母女不舍的浓情,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此时,思维河流的闸门再度打开,教室里一片欢声,课堂教学竟在不经意中达到了高潮。妙,妙不可言!这是李明星同学的妙问惹的“祸”,这是“收”之后又“放”的结果。
  现在,很多老师备课时仍沉迷于设计精巧的问题,沉醉于对学生会如何如何回答的种种“预测”中,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质疑和探究,实质上不过是把过去的“讲”换成了“问”而已,主阵地还是被老师占领着,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状态。这与充满崇高人文精神的“新教材”和强调自主探究、注重过程体验的“新课标”是相悖的;而且,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品质、人文素养等的汇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点燃火把,使之放射出美丽的光焰,是教师的使命,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像洪老师那样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我们应勇敢地拿起它,用好它,更要发扬光大。
  
  单位:江苏铜山县茅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