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作者:王桂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了课堂探究性阅读教学尝试,现作浅述,与同行们探讨。
  
  一、循循善诱,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探究
  
  阅读教学,首要的应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课堂阅读探究能否进行,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无探究兴趣。学生这种研读兴趣有时需要诱导,需要教师在课文内容与学习兴趣的相关点上,精心设计,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尽快产生要阅读的冲动。
  在教学《挖荠菜》前,我先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挖一次荠菜,吃一顿荠菜,并写出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在教学《挖荠菜》时,我不急于进入课文阅读,首先让学生交流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四个问题让学生探究:
  (1)课文的作者挖荠菜、吃荠菜有什么样的感受?
  (2)你和课文作者的感受有什么同和异?
  (3)你阅读课文以后,能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吗?
  (4)你能写一段话谈谈阅读课文后的感想吗?
  实施该激趣法时,教者要注意把握学生在活动中的情趣,把活动中的闪光点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并相机把课堂阅读探究引向问题的探究和思维的发散。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在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上探究
  
  探究即发现,发现应从学生的“问”开始,是一种问题质疑式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课堂阅读过程的认知冲突,创设相应的阅读问题情境,非常重要,这是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中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实现阅读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孔乙己》时,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扣题生疑:《孔乙己》是悲剧,但作者为什么让“笑声”贯穿始终?孔乙己这样一个人,本可以有哪些出路?既然有这么多出路,为什么不去做呢?你想对孔乙己说些什么?思考这四个问题,我分别创设的情境是:反复回放《孔乙己》中“我”笑的镜头;选放偷书挨打的镜头;请同学说自己家下岗再就业的故事;第四个问题请三个同学事先准备带头发言。
  课堂阅读探究的联结点有:新旧知识的桥梁性知识,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方法技巧,与课文紧密相联的资料信息、课件包。这些联结点与课文内容、师生提问、有关资料等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阅读探究的问题场,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探究能力的自然生长。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在阅读争论的焦点上探究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积极引导,为每个学生营造争论的氛围,提供争论后及时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努力让阅读争论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探究活动。
  在教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争论:文中的主人公是贾雨村还是门子?文章题目为何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我不是给学生一个自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而是再次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对话的课堂空间,鼓励学生谈不同的见解,说不同的看法,通过学生反复阅读,反复品尝,不断争论,产生独特的感悟。即使讨论没有结果,老师也不忙作结论,而是说“20年后我们再来讨论”。
  
  四、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在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上探究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课堂阅读教学也是这样,它不是把老师的理解、感受与获得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觉与体验的“碰撞”,让“碰撞”产生本身必然会有的效果。如果设计是教学,那么碰撞就是一种生活的教育,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用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充实,使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体悟课文,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学得语言,陶冶情操。
  在教学《社戏》一文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评说、练笔:平桥村是“我”的乐土,那你喜欢你所在的村镇吗?理由是什么?
  课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文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它是人的思想、志趣、情感等的有形折射,它是多彩亮丽的生活世界的无声写照。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情感体验,入境入情地去读、去说,有情有味地去辩、去写,使静止的文字重新变得鲜活,而且要有意识地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将课文描绘的世界迅速地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相联,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单位:江苏如皋市东陈镇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