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作文人称变换四法

作者:张兆华




  写作文,尤其是写作记叙文,不仅要求文章前后内容贯通,意思表达清楚,还应当做到行文生动活泼,叙写具体形象,更要求以情动人,感人至深。怎样写才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抒情效果呢?变换人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文章中,人称运用得当,写起来就会顺畅,表达就会明白。一般地说,在一篇文章中,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便于叙述、描写;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便于议论、抒情。如果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人称,变化地运用人称,那么,抒情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下面,我们以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的课文作为例子,具体谈谈人称变换的技巧和方法。
  
  一、人称变换之前,把写作对象拟人化。
  拟人修辞手法,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这种物,不管它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运用拟人手法都能够赋之于人的言语、行为和思想感情。文章中,恰当运用拟人手法,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产生鲜明印象。还可以表达作者对“物”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引起共鸣。人称变换的目的是更好地抒情,而比拟手法的运用,恰恰为人称变换奠定了基础。
  朱自清在《绿》(九年级上册)中,先把梅雨潭“随风飘散”的水花拟人化:“——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接着,又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比拟为一个美丽姑娘,她“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朱自清把那扑朔迷离的水花当作一个淘气的娃娃,把那如梦似幻的绿光看作一个可爱的姑娘,其心中的喜爱之情不言自明,再加上接下来的五个“她”字的连用,这种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此时,突然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可爱的,我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 ……。我又掬你入口,……”,“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不愧为散文大家,这里变换人称,毫无雕琢之痕。
  在变换人称之前,对于比拟手法的运用,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语文读本》第三册)与上述课文有所不同。《绿》中,作者是在某些地方把所写对象拟人化。而《雨的四季》中,作者在每一段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文章从头至尾出现不少拟人化的语句。这里,我们先看看这种不同形式的拟人手法的运用情况,再分析它对于变换人称的作用。
  《雨的四季》中,共有七段内容。首段,开篇总提:“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一个“她”字拟人,作者心中的“喜欢”之情流露出来。接下来的四段,分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表现其惹人喜爱之处。下面是从这四段中摘录的拟人化语句:
  (1)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2)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3)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4)(秋)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5)(冬)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6)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7)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她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礼物。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五段叙写及这些拟人化语句抒情作为铺垫,作者才能够在第六段开头情不自禁地呼唤:“啊,雨,我爱恋的雨啊。”紧接着,改变人称为“你”,无限真挚地说:“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段,作者再次拟人呼唤:“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通过以上认识,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用拟人语句贯穿文章始终的拟人方法,能够使所表现的拟人化形象更具整体性,使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充分。这样,紧接着人称改变,“你”也就成了一个在各方面完整的拟人化艺术形象。同时,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也就使人觉得更自然贴切。
  
  二、人称变换之前或之后,直呼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是一种艺术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当,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收到更理想的抒情效果。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人称混乱,意思不清。因此,在由第三人称“他”变换为第二人称“你”之前(或之后),要直接呼唤写作对象。
  (一)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是一个“引子”,它引出人称的改变。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是一个“信号”,它提醒读者注意将要改变人称了。
  下面,我们分三种情形具体介绍这种方法的运用。
  (1)直呼人名
  如果一篇文章是以人为写作对象,那么,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人名。《我始终忘不了她》(《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第二册)中,作者写自己与美丽、潇洒、天真、快乐的同学圆圆成了好朋友。突然有一天,圆圆去北京念书走了。文章结尾写道:“但我始终忘不了她。圆圆,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逢!”这里,如果没有对圆圆的直呼,就突然把人称变换为“我们”,读者就会感到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禁不住要问:“作者是在与谁说话称‘我们’呢?”而有了对圆圆的直呼,无论是谁也不会产生疑惑了。
  (2)直呼物名
  如果一篇文章不是以人为写作对象,而是以物为写作对象,那么,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物名。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上册)中,田晓菲叙写自己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有两次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北大”。第一次是在文章第二部分尾段:“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第二次是在文章第三部分尾段:“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
  同样,朱自清在《绿》中,直呼:“那醉人的绿呀!”紧接着改变人称:“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在《雨的四季》中,作者刘湛秋直呼:“啊,雨,我爱恋的雨啊”,然后写道:“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
  (3)直呼人或物的代称
  在《绿》中,有两处直呼改变人称。其中一处直呼物名“绿”,而另一处却直呼“绿”的代称:“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与朱自清如出一辙。刘再复在《观沧海》(《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第三册)中,既直呼物名“大海”改变人称:“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青……”、“大海,……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同时,又直呼“大海”的代称改变人称:“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谁能在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
  朱自清用拟人化代称“可爱的”,表现出对绿的无比喜爱。刘再复以“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伟大的书籍” 代称大海,表现出对大海的热烈赞颂。这不但对于改变人称后的抒情,起到了一种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直呼的形式上避免了重复和行文的呆板。这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匠心独运。
  (二)人称变换之后,直呼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也具有灵活性。一般地说,直呼写作对象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然而,也有在人称变换之后的。例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有四处直呼变换人称。除了上述两处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外,其余两处是先改变人称为“你”再直呼“北大”的。第一处是在文章第一部分尾段:“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第二处是在第三部分开头:“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