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课外练笔的操作及意义

作者:桂良金




  有人说学生的作文不是教好的,还有人说学生的作文不是改好的。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作文教学的灵魂不在于教师的讲述,也不在教师的批改,而在于学生自觉的写作实践与写作过程中因创造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发即不可收”的创造激情。有创造才有快乐,有快乐才能创造。作文的兴趣只能从柞文中培养,作文的能力只能从作文中获得。因此,加强学生课外练笔的训练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课外练笔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限制,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无论是在家庭、校园还是街头、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情还是心灵深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再则,由于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的负担也相应加重,而课外练笔短小随意的特点正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另外,学生平日里所碰到的名言警句、风俗民情、优美佳段,也可储存在练笔本里,分门归类,以备作文时信手拈来,真可谓占领课外练笔一方阵地,学生则情有所依,思有所凭。
  
  一、课外练笔的具体操作
  
  1.保练笔数量,注重量的积累
  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在进行课外练笔的训练与指导时往往要采取因年级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的措施。但不管如何异,必须确保练笔的数量,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能促成质的飞跃。在练笔的的同时,也要兼顾阅读,注重精美文章的摘抄,让练笔与阅读如车之双轮,并驾齐驱,如鸟之双翼,比翼齐飞。
  先从年级说起,初一学生刚刚入学,课业负担比较轻松,可适当加大训练力度,练笔每周四篇,摘抄每周两篇;初二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可适当减低训练力度,练笔每周三篇,摘抄两周四篇;初三面临中考,应试压力很大,可再次削减练笔数量,练笔每周二篇,摘抄两周四篇;尽管练笔数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只要“长流水不断线,一直写到中考前”,就能够“绳锯术断,水滴石穿”。
  再说各个班的情况。每个班的学生写作发展的基点都有高低之分。对于写作水平较好的同学,鼓励他们写得“多快好省”,数量上不受限制,写得越多越好,给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同学,要求他们在完成规定任务的情况下,能多写则多写:对于写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完成规定的任务,不给他们增加额外负担。这样从纵横两方面对练笔的数量作出了分层次的要求,能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练笔积极性。
  
  2.探索练笔内容,兼顾定向不定向
  课外练笔的写作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定向,二是不定向,二者有机练合,让学生既能应节而舞,又能纵情狂舞,舞出个性,舞出风格。关于定向,有两层含义:一是年级定向,二是专题定向。
  先说年级定向,就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确定每个学年乃至每个学期的练笔内容。年级不同,练笔的侧重点也不同。
  初一新生刚刚进入中学校门,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老师会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在对初中生活充满憧憬的同时,又满怀对小学时期同学、老师、学习环境的怀念。练笔内容可侧重写对新的学习生活的感悟和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强调写出精彩的特写镜头;初二学生对环境已经熟悉,他们的视角转向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练笔内容可侧重于校园生活,去写书声琅琅的早读,写张弛有度的课堂,写舒展放松的课间,写人流如潮的放学,写活泼灵动的课外活动,写入声鼎沸的午间就餐,写专心致志的晚间自习,写海阔天空的睡前变奏。让他们从紧张中读出充实,从严肃中读出活泼;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学校、家庭给他们施加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到苦闷和彷徨,这时采用“我手写我口”“想说就说、想写就写”的课外练笔,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
  所谓专题定向,就是在年级定向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拟订的一些专题,为学生提供课外练笔的写作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探索评改方式,培养评改能力
  根据学生认识规律,课外练笔在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可采取不同的评改方法。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对练笔本就有畏难情绪,再加上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都各不相同,要想详细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找出作文徘徊不前的症结所在,教师就要认真批改练笔,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讲解一些评改方法,传授一些修改的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为初二的互评作好理论准备。经过教师一年的传帮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评改方法,这时就发动学生彼此交换练笔,按照一定的标准互评互批,彼此互推佳作,彼此取长补短,在评改中一起交流,在评改中共同提高,既锻炼提高了学生动手评改能力,又通过多向互动实现了写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到了初三,经过初二一年互动批改,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评改能力,这时就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评改,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练笔写出评语,自推佳作,经老师审核通过,参加每周一次的随笔佳作擂台赛(利用作文课时间举行),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宣读自己所写的评语。台下同学可在听读基础上经过讨论,站起来对练笔进行评论,要求评论言简意骸、切中肯綮。每节课交流的作品不必太多,八九篇即可,关键是要精读精评,有所收益。这种擂台赛要求以班级方阵为序依次进行,争取每学期让每位同学都能闪亮登场,一试身手,一展风采。期末组织学生编写练笔习作集,作为阶段总结,激励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评语贵在激励,重在交流沟通
  练笔评语的写法很有讲究,大致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训练初期重在评内容,后期重在评技巧。一般说来,学生希望教师在评语中对自己的文章的观点内容作出评价,并以此与老师交流。教师抓住这一点,利用评语与学生谈心,则可极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后期,教师可加强作文技巧的指导。因为此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已经形成,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也希望自己的作文在谋篇布局、结构安排、文字使用诸方面能够更上一层楼,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就能收到雪中送炭之功。②、评语应真诚对话,平等沟通。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评语要循循善诱,要娓娓而谈,让学生产生一种信任感、尊重感。师生彼此尊重了,他们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磁性十足的心理磁场,为练笔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和谐的环境。③、评语长短得体、繁简适宜。对于大多数学生的练笔,评语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成为语言艺术品,其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这不仅出于老师批改时间的需要,也出于评语力量集中的需要。另外评语要具有启迪性,让学生在寥寥数语中得到启发,提高作文水平。但有时学生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也不妨多誉几句,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
  
  二、课外练笔的意义
  
  1.课外练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三重压力,心理上压力大。课外练笔的情绪宦泄闸门的开启极大地减轻了学生心理大堤防汛抗洪的压力,适时地分流泻洪,使得过高的情感水位逐渐回落,学生的心理之河也就由原来的惊涛裂岸、汹涌澎湃逐渐变得风平浪静,波澜不惊。从而起到很好的心理渲泄疏导作用。
  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天下之大,唯我独尊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往往比较脆弱,经受不了大风大浪,承受不起严重挫折。从初一到初三以一贯之的课外练笔,就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与坚韧毅力的很好的方式。初中三年的课外练笔磨去了学生的畏难怕苦,换来了学生的坚毅执着;磨去了学生的浮躁不安,换来了学生的沉稳踏实;不仅于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增强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2.课外练笔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可。所谓自我认可,是指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或限制因素。真正的自我认可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天赋、体格、实际的能力和才干、确定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自己的目标、终身目的,以造就自己。而课外练笔在引领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能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
  它有助于帮助学生适应周围环境。适应周围环境在主观方面表现为一种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对自已的人生,总是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能够清醒、明智地面对现实,积极地接受、正确地解释人生的种种不幸。展现出一种借以安慰的、持续和谐的环境和宽容精神。初中学生在学习的重压下对周围环境很不适应,常常感到焦虑不安、忧郁寡欢,充满挫折感。这就需要进行心理调试,而课外练笔不失为心理调试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评语引导学生认识到既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我们就要学会适应环境,让学生明白挫折与苦难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只要经过炼狱的磨练,就能飞升理想的天堂。进而使学生保持一种坦然、满意、享受人生的态度以及平静的心绪。
  它有助于帮助学生张扬独特个性。课外练笔追求情感的真诚、思想的真实、个性的真切。开放性、个性化的课外练笔让学生挥洒自如。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时刻体味张扬个性、自由表达之乐。在练笔中。学生往往能说出平时羞于启齿的“私情私语”,妙手偶得的”狂放之语“,不甘平庸的“惊人之语”。也许学生对生活的解读难免片面或肤浅,但只要发诸真情,毕竟是独特的;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也难免幼稚或笨拙,但只要是出自年轻的手,毕竟是有生机的;也许他们的一些观点近乎偏激,但只要是年轻的心在思索,毕竟是真实的。有些文章根本就是“四不像”,没有完整的叙事,没有鲜明的中心,甚至让人觉得凌乱,但却别有一番风味,从“另类”的角度反映了学生的喜怒哀乐;还有的文章似在“撤野”狂放不羁,实质是花样年华生命的激情舞蹈。其实如果学生都能在练笔这个世界里纵情撒野,那他们个性的旗帜就会迎风招展、高高飘扬。
  
  单位:浙江浦江县实验中学